肠套叠发病病因至今尚不明确,成人肠套叠中80%-90%为器质病变如肿瘤引起,小儿绝大多数肠套叠为原发性。一般认为是肠蠕动失去节律性和肠管环肌痉挛所致,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性质改变如添加辅食。
2、婴儿回盲部活动性大,回盲瓣肥厚,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易引起充血、水肿,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肠套叠。还有作者认为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小儿继发性肠套叠较少。
治疗方法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是目前国内非手术治疗急性肠套叠较好方法,它简便直观,图像典型,复位中可追踪观察包块部位及复位情况,并可以避免行钡剂灌肠及空气灌肠X线对人体的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情况:
1、注意观察套叠鞘部水充盈情况,如患儿哭闹腹压增高时,应停止注入生理盐水,防止局部压力过大引起医源性肠穿孔。
2、对于低龄婴儿,灌注压力<70mmHg,注入生理盐水量(<500ml)。因为婴儿肠管较细、管壁较薄,易发生血运障碍致肠管坏死、肠穿孔。
3、如肠套叠包块固定于某一位置难以退套时,应注意维持正常压力范围,持续5-10分钟,以提高肠管松解成功率。
4、术中嘱家长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避免因灌肠腹压增高使患儿吐呛引起窒息。
5、复位后6-8h观察患儿腹部情况及大便是否有活性炭成分排出,排除肠套复位不完全以及再次肠套叠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