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象是中医望诊中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依据。临证时,舌证相符,辨证论治准确性就大;但临床上“证”“舌”不一致的情况也不少,多见于久病患者或疑难病例,这时医者必须全面考虑,辨析真伪,排除主观臆断,抓住主要矛盾,原则是“舍舌从证”;因为舌象受干扰的客观因素较多,尤其是长期服用药物的舌象变化更大,以上病例即是一个例证。在“证”“舌”辨证发生矛盾时,应该是因时,因人、因病制宜,不能拘泥于书本,束缚自己的思维和辨证灵活性。这是临床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
患者周某,男,66岁,胃痛十余年,进食即胀,不敢多食,曾多次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迭进中西药物不见疗效。刻诊:舌鲜红少苔,脉微弦。脾胃病应重舌象,此例患者舌鲜红少苔,据舌象常理应以滋养胃阴凉药为主,而患者反映前医处方如多用凉药则症加剧,且平时畏生、冷之品,此病例舌象与主证不符,故拟方时抓主证舍舌象,治以温胃健脾、行气止痛,处方:
高良姜10g,制香附10g,茯苓10g,党参15g,当归10g,苍白术各10g,淮山药30g,丹参10g,炒二芽各15g,陈皮6g,神曲10g,甘草6g。
同时嘱患者注意养成良好的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五日后复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舌鲜红,较前有薄苔出现,效不更方,按前方略事加减,十五剂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发。
另需强调的是“舍舌从证”并非辨证用药时完全不顾舌象,从上例可以看出温胃选用了温而不燥的高良姜、香附;同时重用补脾益阴的山药应都是据舌象而出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