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F)简称“类风关”,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本病以女性多发,男女患病比例为1:3。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为发病的高峰。主要表现为以双手和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多关节炎。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并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此外,患者尚可有发热及疲乏等全身表现。
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提出了新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有助于诊断不典型及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人们对该病的警惕性强,使该病“漏诊”并不多,相反容易将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创伤性关节炎、腱鞘炎,甚至痛风等误诊为类风关。而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诊断明确的类风湿关节炎却只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加糖皮质激素(强的松),使很多患者丧失了宝贵的早期治疗机会。
目前国际上对于类风关的治疗原则已经较统一,主张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同时使用甲氨喋吟呤、羟氯喹、柳氮磺胺吡啶、来氟米特等“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同时选择性结合部分植物药物能真正起到改善病情,控制疾病发展的作用。近十年来,以细胞因子为靶分子的生物制剂的使用在进一步控制病情进展、达到病情缓解或最小的疾病活动度方面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展望。 对于类风关患者来说,应该对这一常见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大多数类风关患者经系统规范的内科治疗可以临床缓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