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创伤后骨折治疗中,骨不连的治疗仍然是全世界骨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据相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年发生的约600万骨折患者中,约5%~10%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其中感染性骨不连(infected nonunion)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最难处理的一种。感染性骨不连主要来自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该类患者往往经过多次手术。在同时伴有骨缺损、短缩和成角等复杂畸形的骨不连,特别是伴有感染时,Ilizarov外固定是一种复杂但却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骨转位(bone transport)技术是Ilizarov创造的最独特的治疗方法,是Ilizarov对骨科临床的三大贡献之一。
一、 骨转位手术技术
Ilizarov采用骨端截骨延长-骨转位的方法治疗骨缺损,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是:稳定的固定,在骨缺损的上、下残端低能量截骨后安装外固定器,术后逐渐牵引,骨块转位后借膜内化骨成骨,一次解决了骨缺损、骨不连和肢体短缩3个难题。
首先行局部清创,去除感染的软组织,取出内固定,截除死骨及硬化骨端,暴露新鲜皮质骨并保证髓腔的通畅,必要时行灌洗引流。在骨不连部位采用横环形切口行彻底清创,以利创口闭合。国内郑强等对于软组织缺损大,骨外露或钢板外露,给予骨折断端间的短缩术,短缩尺度以获得感染区远近端软组织尽量靠拢为标准,术中尽量将局部创口闭合。根据骨缺损的大小,决定两骨折端是否立即加压。Dagher和Saleh等认为骨缺损超过6cm需行骨段转位,当骨缺损小于6cm可立即加压闭合骨折端,同时选择骨缺损上或下的较长骨段的干骺端进行皮质骨截骨延长术。Jagdish对骨缺损小于5cm的患者立即加压同时行截骨延长。对于胫骨骨不连为利于立即加压骨折端,需切除骨不连相应部位的部分腓骨。
选择1.5mm~1.8mm克氏针安放Ilizarov外固定器,一般需要4~5排克氏针。然后在近端或远端行保留骨膜和髓管的皮质骨截骨延长术。对有活动性感染的可先控制感染,清创、Ilizarov外固定后2周截骨。Mahantesh治疗27例感染性胫骨骨不连,10例同时行了皮质骨截骨,17例在控制了活动性感染后,平均间隔15d后Ⅱ期行皮质骨截骨术。Jagdish治疗20例感染性股骨骨不连,7例在股骨远端、13例在股骨近端行皮质骨截骨,其中4例严重感染者,为了避免感染扩散,2周后行皮质骨截骨术。
皮质骨截骨术后3~10d开始行牵伸延长,延长速度为0.5~2.0mm/d,通常,成人骨形成较慢,而儿童较快,可以超过1.0mm/d,尤其是干骺端延长。多数学者采用1.0mm/d延长速度,每天分4次延长。
二 、骨转位技术的优点
骨转位与骨移植、抗生素串珠、带血管游离骨移植治疗骨段缺损的结果进行比较,其骨愈合速度、治疗时间、手术创伤、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优于传统骨科治疗组。而且骨转位技术能成功治愈既往实施的显微外科手术―肌骨瓣移植术治疗失败的感染性骨缺损。
Paley等治疗18例胫骨缺损,平均年龄37岁(20~55岁),平均缺损8.9cm(2~18cm),伴下肢不等长3~6cm,其中感染病例7例,牵拉平均13.9个月(4.7~22.6个月),随访2.1年,17例效果优良,1例差。Jagdish[8]治疗20例股骨感染性骨不连,平均38.4岁(18~65岁),自外伤至接受骨转位治疗平均9.5个月(3~24个月),所有病例原来均接受过传统方法治疗,其中18例有活动性感染,2例有潜在窦道,9例骨缺损小于5cm,11例骨缺损大于5cm,平均随访62.8个月(77~446个月),除1例因感染不能控制而行截肢外,其余均获得骨愈合且根治感染,骨愈合指数平均38.3d/cm(36~42d/cm)。Marsh等治疗25例伴有骨缺损的胫骨感染性骨不连,15例采用传统的骨移植、外固定方法,10例采用骨转位技术治疗,肢体不等长发生率骨转位治疗组明显少于传统治疗组。Cierny等将Ilizarov骨转位和骨移植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进行比较,骨转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7/21例),骨移植为61%(14/23例),骨转位的骨愈合时间为17个月,骨移植为22个月,治疗费用骨转位低于骨移植。
采用Ilizarov骨转位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有以下优点:⑴闭合穿细钢针创伤小,手术避免大面积剥离骨端,对骨折端血供干扰小,且不需二次手术取内、外固定。⑵全环、多平面交叉穿针加压外固定,固定牢固可靠,应力分布均匀,克氏针的弯曲刚度远低于骨的压缩刚度,应力遮挡率低,固定刚度可调节,属生物弹性外固定。⑶不受局部软组织瘢痕的限制,存在感染时可以避开创口和感染区给于骨骼准确的稳定性,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另外,其产生的新生骨是血管化的松质骨,大段的骨缺损可以用同样直径的自体骨进行修复,可增强抗感染能力,利于根除感染。(4)可以早期扶拐逐渐负重活动,骨愈合与关节功能恢复同步,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⑸以一套装置同时完成骨段转移,一边加压一边延长,骨折端获得愈合且补充了骨长度。骨折端的加压固定可以增加骨端的静态摩擦力,骨折端加压而紧密接触时,97%的应力经骨折端传递,减少骨折端的裂隙,从而增加固定的稳定性,压应力可通过骨端的电压效应使骨端应力负电位增加,从而促进愈合。
三 、并发症的防治
1、 针道感染 : 主要原因是钢针长期固定,针道与外界相通,延长过程中钢针切割皮肤,钢针的张力降低等,一般感染多由外向内引起。术中尽可能远地安放上、下固定环,中心多聚皮肤,在延长过程中可减少对皮肤的切割。钢针松弛亦是发生感染的一个原因,在治疗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钢针的张力,如出现松弛要随时再拉紧钢针,拧紧螺栓。针道的精心护理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经常清除针道的渗出物,用酒精滴针道,保持针道清洁。对已发生的针道感染,要及时换药,应用抗生素,感染严重引起骨质破坏,可以切开清除死骨,充分引流控制感染。
2、 轴向偏移 : Ilizarov认为肌肉不同的对抗力和在肢体不同平面放置器械是导致肢体轴向偏移的原因。截骨处的肌力不等和单环固定不稳以及截骨位置是引起轴向偏移的主要因素,另外也与手术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在伴有骨缺损的感染性骨不连,转位骨段的准确对位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为了防止骨段转位过程中出现轴向偏移,可在髓腔内放置克氏针或Rush针作导针。术后骨段转位过程中,每2周复查X线片,了解骨段转位和骨形成情况,如出现偏移,及时通过Ilizarov外固定器调整矫正。
3、关节僵硬 :由于软组织损伤严重,治疗周期长,长期固定不能负重,常引起关节僵硬,影响功能恢复。股骨骨不连多引起膝关节僵硬,胫骨骨不连常引起踝关节畸形和僵硬。采用骨转位技术治疗可以早期扶拐负重,术后积极地配合主动和被动康复锻炼。
4 、皮肤内陷和骨端硬化 :在骨缺损较长的,往往伴有严重的皮肤瘢痕,且两骨段闭合所需时间长,常引起皮肤内陷、骨端硬化,影响两骨折端对合加压,需二次手术行皮下松解以及去除硬化骨端[20、21]。
总之,骨转位技术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另外在治疗创伤性骨缺损、骨不连、胫骨假关节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