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颈(torticollis, twisted neck, wryneck)其定义既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也包括了器质性和精神性诸方面因素所造成的颈部歪斜。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的挛缩造成。
【发病机制】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至今未能完全证实。
1、产伤致肌肉损伤说:1838年Stoomeyer提出分娩过程中胸锁乳突肌损伤,并且有血肿形成。此学说目前已基本否定。
2、异常胎位致肌肉缺血说:1957年Lidge等引证了87位臀位和其他异常胎位的孕妇,经剖腹产后被报道有斜颈发生。1948年Chandler,1955年Kiesewetter提出异常胎位致胸锁乳突肌受压,而致肌肉缺血,分娩的力量造成损伤导致肌肉损伤。
3、国内唐盛平对婴儿胸锁乳突肌瘤样肿块和该肌缺血的观察,胸锁乳突肌有4~5条肌支供血;肩胛上动脉 经锁骨后面达该肌起始部;颈横动脉 从胸锁乳突肌后方进入;甲状腺上动脉 从胸锁乳突肌中份进入,在深面走行;颈外动脉及耳后和枕动脉。提出斜颈发生原因可能是该肌发育紊乱引起。
4、基因因素:虽然很少见到家族性发病,但肌性斜颈同时合并先天性髋脱位常有发生。1951年Reye提出肌始基(muscle anlage)先天性发育缺陷引起发病的可能性。
【临床表现】
典型的病例,出生时即可见头颈歪向患侧,下颏转向对侧,患侧面颊偏小。10~14天后可发现患侧胸锁乳突肌处有瘤样肿块。颈椎正常,颈部被动活动可以达到正常范围。肿块在2~4周内加重,维持2~3个月,在4~8个月期间逐渐退化。少数病例残存的病变肌肉逐渐挛缩,产生固定的斜颈和颅面不对称。
在诊查中需与其他类型斜颈鉴别,如骨性斜颈、眼源性斜颈等。注意有无合并其他畸形。
【治疗】
按照胸锁乳突肌瘤样肿块在婴儿期有自发消失并不遗留肌肉挛缩的观点,很多专家认为在保守治疗中应避免加重病变肌肉的继发损伤,因此,注射药物及推拿治疗可能并非必须。保持颈部矫枉过正体位,颈部旋转牵拉是有益的。不应该在瘤样肿块时期进行外科手术。主张在1年以上,胸锁乳突肌挛缩、瘢痕化过程完成后施行手术。4岁以内矫正畸形后,面颊畸形仍可能恢复,6岁后将难以得到恢复。8岁以后头颅发育定型,面部畸形不可能恢复。因此,手术年龄应在4岁以前,最佳年龄以1~2岁之间合适。肌性斜颈的手术矫治方法:①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切断术;②胸锁乳突肌乳突头切断术;③胸锁乳突肌三头切断术;④胸锁乳突肌延长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