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是1989年证实的一种主要经输血(浆)和注射等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引起该病的病原体称之为丙型肝炎病毒,它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患丙型肝炎后可出现全身无力,不爱吃饭,但多数病人可能无明显症状,常不出现黄疸,仅有转氨酶的反复升高,故不易被早期发现。该病易慢性化,研究证实急性丙型肝炎中约60%~85%可转为慢性,且持续进展,与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
由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丙型肝炎曾在我国献血员中大量流行,通过输血和血浆已经造成相当多的丙型肝炎。自1993年国家禁用冻干血浆和献血员进行筛选丙型肝炎抗体后,输血后丙型肝炎已明显减少,但仍时有发生。有报道,职业献血员即使筛选了丙型肝炎抗体,仍可使约10%的受血者感染丙肝病毒。自1998年10月由于施行义务献血、杜绝职业献血,使丙肝病毒的感染进一步减少。
丙型肝炎能否及早诊断、正确治疗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目前国内外专家们已对丙型肝炎的治疗达成共识,即唯一得到大家公认、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采用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口服利巴韦林(病毒唑)进行的抗病毒治疗;该治疗方案可使绝大多数病人取得治疗效果,部分病人可达到治愈。遗憾的是由于丙型肝炎病人多数无明显症状,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诊断,从而丧失了治疗的时机,甚至已进展为肝硬化,而失去了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机会。故要改善丙型肝炎的预后,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要做到丙型肝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应注意:
1、丙肝的高危人群包括:有献血史者,尤其是有献血浆史者;1993年以前接受过输血或血浆史者、维持血液透析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1995年前使用过血液制品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HIV感染者;感染HCV母亲所生的婴儿;针刺、刀伤或者黏膜暴露HCV阳性血液的医护人员、急救或保安人员;不安全性行为者;接受过手术的患者、血液透析、介入性诊疗患者等;均应定期到专科医院检查肝功、丙型肝炎抗体和丙肝病毒RNA , 以便早期发现。
2、当明确患有丙型肝炎后,由于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且干扰素又存在着某些副作用。故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应明确病人体内是否存在丙肝病毒,是否存在着禁忌症,并在有治疗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和随访观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