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它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之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
分型:
从临床实践、病理变化及CT、MRI的发现,可作如下分型:
(一)膨出型: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变性松弛、变软、变薄,向四周呈均匀性膨出但仍完整者,称椎间盘膨出。此型病人可有腰部疼痛或不适,多无放射性下肢疼,此型无需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效果较好。
(二)凸起型:纤维环内层破裂但表层完整,因髓核压力高而局限性凸起,凸起物光滑呈半球型。经牵引、推拿、休息等保守治疗后,可变平缩小,绝大多数病例可经非手术疗法而治愈。
(三)破裂型:纤维环已破裂,突出的髓核及纤维环仅有后纵韧带扩张部或纤维膜遮覆,突出物多不规则,有时呈菜花样或碎片,病程长者,突出物易与周围组织粘连。突出物大压迫症状严重者常需手术治疗。此型不建议保守治疗,尤其不要推拿治疗。
(四)游离型: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片,离开突出的位置游离到椎管中,可压迫马尾神经导致突出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丧失。此型较少见,常需手术治疗。
辨证论治:
根据初步的分型,确定保守治疗后,可根据中医理论行辨证论治。本病应属祖国医学“腰痛”范畴内。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腰痛一证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素问・刺腰痛论》根据经络循行,阐述了足三阴、足三阳以及奇经八脉为病所出现的腰痛病证,并介绍了相应的针灸治疗。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言:“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认为,腰痛是由于“肾经虚,风冷乘之”,“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
在发病方面强调肾虚,风寒留着,劳役伤肾,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并以突然发作者,称卒腰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久腰痛。《丹溪心法・腰痛》谓:“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
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得,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总结历代医家对腰痛的论述,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气滞腰痛、瘀血腰痛等,使腰痛的辨治更为系统。
对于腰痛治疗,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指出:“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证治分类:
1、寒湿证
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本方有温中、散寒、化湿作用,适用于寒湿闭阻经脉而致腰脊疼痛之证。
常用药:干姜、桂枝、甘草、牛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杜仲、桑寄生、续断补肾壮腰。
北方多见,冬季多见,寒冷和阴雨天加重,有明显受寒受潮史。配合中药熏洗、中药离子透入、TDP、拔罐效果应更佳。
2、湿热证
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本方有清利湿热,舒筋通络,强壮腰脊作用,适用于湿热壅遏,经脉不舒,腰脊疼痛。
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木瓜、络石藤舒筋通络止痛;川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腰脊。
不多见。不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油腻,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经脉不畅而生腰痛。佛山中医院“黄水”应为启发。
3、气滞血瘀
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跌仆闪挫病史。
证机概要: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本方有活血通络止痛作用,适用于腰部外伤,瘀血阻脉,腰痛如刺。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疏通经脉;香附、没药、五灵脂、地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祛瘀消肿;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并能强壮腰脊。
劳作因素占主导,大多数患者由于属此证。各种治疗方法均适用此证,多应用活血化瘀药,我院“消肿止痛丹”适用。
4、肝肾不足
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舌质淡,脉弦细。
证机概要:肾虚不足,不能濡养腰脊。
治法:滋补肾脏,濡养筋脉。
代表方:左归丸、右归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肾脏,强壮腰脊作用。
常用药: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山药、龟板胶以滋补肾阴;肉桂、附子、鹿角胶、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
多有虚证表现。我院“骨宁丸”适用。
治疗:
针灸: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如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大
钟、腰痛穴、阿是穴等。寒湿腰痛加灸大椎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膈俞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推拿:操作:(1)俯卧放松。首先放松腰部肌肉,促使腰部血液循环。衮、揉、膊运法等于腰及患下肢往返施术,以腰部治疗为主。
(2)解痉止痛,提高疼痛阈值。点、按或弹拨法于穴位上施术,“得气”为度。
(3)扩大椎间孔,调整后关节,解除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做腰椎斜扳法及其它扳法,左右各一次(先患侧后健侧)
(4)拉宽腰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做腰椎拔伸法(人工或机械牵引),做抖拉法或腰椎拔伸法、拔腿压腰法。
(5)促使腰神经根功能恢复,用衮、揉、捏拿、擦法等,促进腰及下肢部血运,使受损神经根功能得以恢复。
牵引:主要采用骨盆牵引法,适用于初次发作或反复发作的急性期患者以及重症患者。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腰髂部缚好牵引带后,每侧用10kg重量作牵引,每次牵引时间30~60分钟,每日1~2次,7~10天为1疗程。
临证备要:
1、善用活血化瘀药物。活血化瘀药可用于腰痛的不同证型,但疾病不同的阶段,所选取的药物和用量应有别。初发急性期,常选用小剂量的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温通经脉;病情相对缓解期,可加重活血化瘀药物的剂量与作用;腰痛日久,屡次复发者,可活血化瘀配合搜风通络的药物,如桃仁、红花、三七、莪术、虻虫、水蛭、蜂房、全蝎、蜈蚣等。
2、临证强调综合治疗。根据病情选用针灸、推拿、牵引、封闭、拔罐、理疗、穴位注射、中药熏洗、中药离子透入等方法,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可配合内服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及中成药,静滴七叶、甘露醇、地塞米松等缓解神经水肿药物,还可配合膏药等外用药物。
3、总的治疗顺序是放松周围肌肉及组织,应用主要治疗手段,最后再放松周围肌肉及组织。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牵引、穴注。其它如理疗、中药熏洗、中药离子透入、拔罐可作为放松手段。
预防调护:
治疗期间患者要卧硬板床休息,一般经严格的卧床休息3周后症状可基
本缓解。。
经治疗临床治愈后,1~3月内勿大幅度弯腰动作,以防诱发本病。
减少腰部负重,少做重体力活,避免劳欲太过。
冬季注意腰部保暖,勿受寒以防诱发本病;暑季湿热郁蒸时,亦应避免
夜宿室外,贪冷喜凉。
避免坐卧湿地,涉水冒雨或身汗出后即应换衣擦身。
加用腰围固护,避免腰部损伤
进行腰部锻炼,练功疗法。常用的方法有飞燕式、拱桥式,或站立位作
腰部前屈、后伸、侧弯及在双杠上悬吊前后摆腿练习等。
积极参加游泳、太极拳等体育运动,或进行腰部自我按摩,有助于腰椎
间盘突出症的康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