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15岁,因间断咯血4月余入院,病案号10337932。患者于2009年5月下旬运动后出现干咳症状,有少量白色粘痰,痰中带有血丝,呈间断性、无流涕、鼻塞、畏寒及发热、呼吸困难、胸痛及胸闷。休息后咳嗽症状轻微缓解,后患者多次出现咯血,有时咯出鲜红色血凝块,外院全面检查后除外肺结核,经抗炎、止血治疗后好转,但仍间断咯血。2009年8月患者运动后突然出现大咯血,量约1000ml(图1),经垂体后叶素、血凝酶等止血治疗后病情好转,但仍间断痰中带血,外院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气管中段左侧粘膜局部隆起,于隆起处进行活检诊断“毛细血管瘤”。为求进一步治疗患者于2009年9月4日入我院。
入院查体:气管无明显偏移,局部无明确鼾音。心、肺、腹、四肢查体未见异常。血、尿、便常规及凝血、肝功、肾功、结核全套、肿瘤标志物全套检查未见明确异常。
2009年9月10日在全麻下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型号Olympus BF-1T260),见主气管左前壁隆突上6cm处一大小约0.7*0.7cm红色新生物,触之易出血。遂行氩等离子体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德国爱尔博呼吸内镜治疗氩气刀工作站,型号VIO200S+APC2,功率40w,氩气流量1.8L/min),经反复烧灼,该新生物明显萎缩。二周后复查电子支气管镜,该处新生物消失,粘膜基本平滑(图2-4)。一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治疗后未再出现咯血症状。
1、讨论
血管瘤多系良性, 多见于小儿,且多为先天发育畸形,以头颈、四肢、背部皮肤多见,发生在主支气管内属罕见,国内仅可见左右支气管内血管瘤个案报道。既往多认为血管瘤主要手术治疗,但本例血管瘤生长于主气管中段,手术难度风险均很大,术后遗留并发症多。
APC是一种利用氩等离子气体束传导高频电流,无接触地热凝固组织的方法。将APC用导管经支气管镜导入支气管内进行治疗即称为氩气刀治疗。APC引起的凝固较为表浅,主要适用于可视范围内的气管、支气管出血,对可视范围内的良、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由于本例患者此次术前曾出现过血管瘤破裂大出血,因此我们在处理方式上摒弃了气管内CO2冷冻、激光等接触性易引起血管瘤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而采用非接触性的APC烧灼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也为气管、支气管内血管瘤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