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累及中耳( 包括咽鼓管 鼓室 鼓窦及乳突气房 )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炎症,尤其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症状: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
1、听力减退:听力减退、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听骨链,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随体位变动而改变。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噼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有时会间断一下再次出现。
危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则大多转为慢性中耳炎。另外,如果有慢性鼻炎、鼻窦炎及慢性扁桃体炎存在,细菌可能反复侵入中耳腔,并在中耳潜伏下来导致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按患病时间、病情轻重不同分为三种:单纯型、溃疡性和胆脂瘤型。他们共同的表现是耳内流脓,反复不止。有时脓液中还混有血性分泌物。另外,有耳鸣及听力下降,如果出现并发症,还会有耳鸣及眩晕、头痛。
老年中耳炎的特点为:
1、症状不典型: 缺乏耳痛、外耳道流脓等临床表现,多以听力减退为主要表现。这种情况易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生理减退,或被误认为是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的并发症,因此而延误治疗。
2、病情隐匿: 部分老年患者呈现隐匿性发展,直至耳聋、耳鸣,或出现颅内并发症才被发现。
3、病程较长: 往往可长达十余年,临床治愈率低,且容易反复,由此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4、并发症多: 年龄越大,病程越长,并发症越多,其中以迷路炎发生率为最高,主要症状是耳鸣;其次为颅内感染,重者可引起脑脓肿而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老年性中耳炎不易被早期发现,误诊率高,治愈率低,且并发症多,危害大。
当老年人出现听力减退时,或不时流出灰色或黄色的脓液时,要及时去医院耳鼻喉科检查,以及早发现病灶,及时治疗,防止颅内外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
1、首先,预防分泌性中耳炎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腔卫生健康。在吃完东西之后都要注意漱口,出门的时候也要带好卫生口罩。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口腔里面的垃圾,防止滋生细菌引发咽喉发炎的情况。
2、其次,预防分泌性中耳炎我们可以每天早晨喝一杯蜂蜜水。因为蜂蜜水不仅仅能够有杀菌消炎的作用,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个人的身体抵抗力,这样能够很好的防止我们出现感冒的情况,就会避免感冒引发中耳炎了。
3、最后,预防分泌性中耳炎还要特别的注意擤鼻涕的时候不要用力的擤,而且不要同时压住两个鼻孔擤鼻涕,可以用交叉的单侧擤鼻涕,这样能够很好的清除掉鼻腔里面的排泄物,还能够帮助我们见效鼻腔的压力,保护好我们的耳咽管。
治疗: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2、药物治疗: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能治疗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
3、局部用药注意事项: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脓量多时用水剂,量少时可用硼酸酒精。
4、鼓膜大穿孔影响听力,在干耳后2个月左右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5、骨疡型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
6、中药外治:红棉散。麝香、枯矾、干胭脂、炉甘石、片脑等名贵地道药材。
注意事项
在生活中我们就要多吃些营养物质,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补充好身体需要的维生素,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如果感冒了一定要及时积极的治疗感冒,避免发生咽喉感染的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