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查是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肝纤维化各期、乃至早期肝硬化往往缺乏特异性影像表现,因此用传统的方法常难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成像技术对肝纤维化的诊断能力已有很大提高。
1、 二维和多普勒超声: 既往二维超声主要是通过肝脏大小、形态及回声改变来评价肝纤维化,其中较有意义的有肝实质光点形态变粗、肝右叶最大斜径增大、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胆囊壁增厚、脾长径、厚径增大、脾静脉直径增大等,但它们反映肝纤维化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不理想。众多资料表明,超声检查肝脏表面不规则改变是监测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进展过程的最有价值指标,特别是利用高频探头使肝表面声像图更加清晰。有研究发现7、5 MHz探头对肝表面不规则的检出率可较3、75 MHz探头明显提高(96%和83%),从而改善了诊断的敏感性。其缺陷在于当肝表面距体表过深时(如肥胖患者),检测能力显着减低。国内也有报道采用高频探头及多种超声附加方法相配合观察肝包膜形态的异常程度,并通过对其结构细微变化的分级,发现可以较灵敏反映肝纤维化病理学异常改变。
利用超声多普勒测量肝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日益增多,但对其诊断价值一直存在争议。Sereno等发现慢性肝炎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后门脉血流速度和肝纤维化病理积分呈显着负相关,认为该指标可用于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Hirata等经多变量分析得出肝动脉与门脉流速之比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Piscaglia等研究显示重度肝纤维化患者肝动脉阻力指数明显高于轻度肝纤维化者,但门脉血流速度却无显着差异。Colli等分析了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静脉频谱分型与肝组织学活动指数的关系,发现肝静脉频谱异常与肝组织纤维化显着相关。这可能与肝纤维化进展,肝静脉受压变细、管壁的顺应性下降有关。Aube等报道仅由三项超声指标(肝静脉频谱波形、最大门脉流速、脾长径)诊断重度肝纤维化的准确率可达83%。但也有研究认为肝静脉频谱波型的改变虽提示肝实质病变存在,却与肝纤维化程度间并无必然联系。Bernatik等最近报道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在肝纤维化各期差异无显着性,认为它们不能有效地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相对来说,超声多普勒检查的结果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个体变异、仪器性能、检查时患者状况的影响使血流检测结果不够恒定有一定关系。
有学者探索以多项超声指标联合建立一个系统评分方案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以期获得更准确的判别病变增减的效果。陈煜等筛选出肝脏表面平整度、肝脏边缘形态、肝实质回声强度、肝静脉清晰度、脾脏面积等5项超声指标,建立半定量评分标准,由此得出的超声总积分与肝纤维化分期有较高的相关性,但上述方案对区分中等程度肝纤维化仍有困难。
2、 超声对比造影: 国外有学者利用超声对比造影技术对器官的血流灌注进行评价,发现肝硬化时造影剂“肝脏通过时间”明显缩短,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能达到96%以上。由于肝纤维化时伴有肝脏微循环的改变,造影剂在肝内循环时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肝内细微结构改变的间接征象,因此可用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国内也有采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的定量诊断进行初步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希望借此能提高判别轻、重度肝纤维化的效率。
3、 超声图像分析: 通过计算机对超声图像进行分析,以获取更精确的辅助诊断数据,也备受关注。已陆续有纹理分析、模糊逻辑系统、神经网络、多重分形等技术应用于慢性肝病的鉴别诊断。Yeh等利用灰阶并存法和非分离性小波法提取肝脏超声图像特征,并用支持向量机对其程度分级,发现它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良好。也有运用超声衰减成像技术对肝组织定征进行研究, 发现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校正衰减值存在明显差异,随肝纤维化加重,衰减值逐渐增大,两者相关性良好,提示超声衰减成像技术能对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识别。最近,Yamada等报道通过获取肝脏超声的三维图像并计算其纤维提取率,经与肝组织学纤维化程度对比研究显示,以纤维提取率鉴别纤维化分期显示出良好的诊断效率。此外,超声背向散射积分通过分析处理组织散射的射频信号来定量地反映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国内已陆续开展了对肝脏的研究,有报道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值也增高,可为临床诊断肝纤维化提供一种新的定量指标。
4、 肝脏弹性(硬度)测量: 肝脏弹性(硬度)测量是近年开始引起重视的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日本学者Sanada等在2000年提出一个超声成像系统,能重建软组织受到强制机械振动下的振动图谱,并以振动速率作为评价软组织切变弹性特征的指标,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定量检测发现振动速率与肝组织纤维化形成率显着正相关,能较客观地评估肝纤维化程度。2003年法国学者Sandrin等根据声波传导速率与组织硬度相关的原理,采用一种切变弹性探测仪,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脏瞬时弹性图测定,结果显示其硬度测值与肝纤维化分期有显着相关性,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和0、99。且测定不受操作者影响,可重复性好,认为是一种无创、无痛苦、快速、客观的定量检测肝纤维化的方法。Castera 等对瞬时弹性图测定肝脏硬度进行前瞻性研究,并与两种重要的无创血清诊断模型(FibroTest 和APRI)进行了比较,结果验证了该定量测定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发现其与FibroTest联合检测的诊断效率最高,可使大部分(84%~95%)慢性肝炎患者避免行肝活组织检查。 Ziol等最近在一个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也证实了用同样方法测定肝脏硬度的诊断价值。这一系列研究提示,肝脏弹性(硬度)测量有希望在相当多的患者中(除了合并腹水、肋间隙狭窄以及中心性肥胖者)替代肝穿刺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5、CT、磁共振(MRI)、核素扫描: Materne等根据肝纤维化时肝窦状隙通透性下降的机制,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利用动态CT记录不同分子量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和分布容积改变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 Taura等应用经动脉CT门脉成像技术研究肝实质增强的不均匀性,以平均CT值的标准差量化表示,结果显示肝纤维化程度越重,标准差值越高,它与肝纤维化程度显着相关;此外,通过CT测量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脾脏体积,对于评估肝硬化程度和判断预后具有作用,也有利用螺旋CT对肝动脉、门静脉和脾动脉灌注进行评价,早期发现重度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肝动脉灌注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降低等影像特征。
MRI成像时间更快、影像质量更高, 提高了对肝血管系统评价的敏感性。Van等研究显示,采用MRI增强造影可反映肝纤维化时因肝窦毛细血管化所引起的微循环改变,且肝脏胶原含量与高分子量造影剂的分布容积呈负相关。Lucidarme等发现增强的MRI图像出现非瘤性高信号强度可以预示肝纤维化的存在。但其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
有报道利用放射性核素肝脾扫描检测99mTc标记的硫磺胶体被库普弗细胞摄取量来评估肝功能,该技术对诊断肝硬化敏感,对轻中度肝纤维化的检测能力尚缺乏相关资料报道。
综上所述,超声波影像检查,特别是超声造影检查的应用对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逐年提高,通过结合临床综合评价,相互对照验证,将有助于动态观察肝纤维化病情变化。
影像学诊断肝纤维化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探索出了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初步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发展潜力。今后,还要对无创性影像检查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影像检测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开发出实效更大、易于量化的综合诊断方法,从而使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防治迈上新的台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