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痛临床上涉及多个医学专业学科,从解剖学上涉及从头到脚的广泛区域和范围,如果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治疗,多数情况下能够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今天我们从临床麻醉学的角度提出常用的治疗方法一起讨论。
一、疼痛诊疗学中常见的脊柱相关疼痛
1、 头痛
2、 肩、臂痛
3、 颈椎病
4、 慢性胸痛、腹痛、肋间神经痛
5、 椎间盘源性疼痛
6、 小关节痛
7、 腰椎管狭窄症
8、 强直性脊柱炎
9、肿瘤转移性疼痛
二、脊柱相关疼痛的临床检查
脊椎临床相关临床检查
1、胸腹垫枕试验
2、脊柱侧弯试验
3、颈椎压迫试验
4、引颈试验
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6、托马斯征
7、直腿抬高试验
8、股神经牵拉试验
9、"4"字试验
感觉检查
(一) 浅感觉
包括皮肤、粘膜的触压、痛觉及温度觉。
1、触压觉
2、痛觉
3、温度觉
(二)深感觉
关节觉:轻轻掰动病人的手指或足趾,作被动伸、屈动作,询问是否觉察及其移动方向;或让病人闭目,然后将其肢体放在某位置上,询问能否明确说明肢体所处的位置。
(三)复合感觉
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分辨觉、实体辨别觉及体表图形觉,是大脑综合、分析、判断的结果,故也称皮质感觉。
反射检查
浅反射
指刺激体表感受器(如皮肤、粘膜等)引起的反射。
深反射
指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
逆转反射
逆转反射又称倒错反射,是指某肌腱反射消失而其拮抗肌或邻近肌腱反射出现或亢进的特殊现象。
病理反射
指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是锥体束受损,对脊髓的抑制作用丧失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肌肉系统检查
(一)肌容积
观察肌肉有无萎缩及肥大,测量肢体周径,判断肌肉营养状况。
(二)肌张力
肌力评级标准 目前通用的是。六级分法:
0级:肌力完全消失,无活动。
I级:肌肉能收缩,关节不活动。
Ⅱ级:肌肉能收缩,关节稍有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
Ⅲ级:能对抗肢体重力使关节活动,但不能抗拒外来阻力。
Ⅳ级:能对抗外来阻力使关节活动,但肌力较弱。
V级:肌力正常。
自主神经检查
注意观察皮肤的色泽、温度、汗液分泌及营养状况。如自主神经发生功能紊乱时,则表现为皮肤发红、发热、潮湿、过度角化及脱皮等;而神经功能进一步损害时,则表现为皮肤发绀、冰凉、干燥、菲薄,或指甲变脆、毛发脱落,严重者出现皮肤营养性溃疡。
精神学相关检查
脊柱相关痛的病人有时表现为抑郁状态,抑郁症病人常常以躯体症状为突出主诉,而掩盖了其实际存在抑郁症状,由于病人的第一主诉是躯体相关疼痛,多数接诊医师必然首先按痛症对症处理;但是突出的表现为临床体检不能发现与其主诉相适宜的阳性体征或检查结果。此时如果进一步的详细病史询问和精神学检查,即可发现问题。
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由英国Leeds大学的Hamilton所制定的24项版本)为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标准。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各级评分标准为: 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极重。使用总分评定结果并进行分析,一般认为前17项大于24分为重度抑郁;17-24分为中度抑郁;大于7分为轻度抑郁;分析治疗前后总分的变化以评价、判断治疗结果。
三、脊柱相关疼痛的临床治疗
脊柱相关疼痛的治疗方法涉及临床许多学科,可以说种类较多,根据安排本专题主要讨论常用的药物治疗和神经阻滞技术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
1、三阶梯治疗
慢性疼痛的“三阶梯治疗”一词来源于WHO 1982年在意大利罗马制定的癌痛的三阶梯治疗原则,它的具体含义在于:对于各种慢性疼痛治疗时,我们应该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按照相应的阶梯内的药物进行治疗。
轻度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辅助药物
中度疼痛:弱阿片类--曲马多和可待因为代表+辅助药物
重度疼痛:强阿片类--芬太尼和吗啡控释片为代表+辅助药物
辅助药物:神经安定药: 安定类,氟哌啶;
抗抑郁治疗:阿米替林、多虑平、百忧解等为代表。
激素、维生素类:维生素B、C类和糖皮质激素及其长效制剂等;
2、用药原则
① 口服给药
② 按时给药
③ 按阶梯用药
④用药个体化,注意具体病人的实际疗效。
神经阻滞
利用神经阻滞为主的方法诊断和治疗痛病临床上称为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 脊神经阻滞
② 交感神经阻滞
③ 脊神经和交感神经同时阻滞
④ 脑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的作用机制
1、阻断过度的疼痛的传导冲动、通道
2、快速、有效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
3、改善区域内的血液供应和新陈代谢
4、促进受损伤神经的结构修复和功能再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