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外科疾病。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5%至10%,因气温变寒等原因,秋冬时节是胆囊结石发作的高峰季节。
胆囊结石的形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准确的病因尚不明了。已形成共识的原因有胆固醇代谢异常、胆汁成核、胆囊排空功能障碍。大多数胆囊结石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病史延长后都会发作急性胆囊炎或胆绞痛;只有少数患者呈静止性结石期,终其一生不发作,在尸检时发现。
直径约1cm左右的结石极易引起顿,继发胆绞痛;诱发胆道感染,出现急性胆管炎症状,进一步发展可引起严重的脓毒症,危及生命;如结石进入胆总管,则会继发胆总管结石,甚至引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等,同样会危及生命;危害最大的是,胆囊结石易引起胆囊反复感染、刺激和继发胆管黏膜病变而发生胆囊癌。因此,不可以轻视一颗小的结石引起“大祸”。
临床上患胆囊结石的病人,超过95%均需手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患者应及时施行手术;而对于慢性胆囊结石或者胆囊息肉的患者,如已有反复发作,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和不适等也应及时就诊;
对于那些经过影像学检查已明确有多发或较大结石(直径>2.5cm)、胆囊壁毛糙、囊壁增厚、纤维化或萎缩性的患者,应及时外科治疗切除胆囊送病检;对已经引起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应急诊施行胆囊切除术;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高龄胆道结石患者往往夹杂有身体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和不全,更应该及时去专科诊治。
因老年胆石症患者机体反应能力弱,发病较缓慢且不典型,体征与病理变化亦不一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和延误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因为,这类患者择期手术的风险远低于急诊手术。
胆囊切除术自1882年世界首例开腹胆囊切除术成功实施的100多年来,外科学家们对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现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保胆取石术、NOTES手术和经典传统的开腹术,其最终结果是微创、功能恢复好。
主要表现在体表切口小或无,切口并发症减低或消失,皮肤美观;术后快速康复,当天即可进食和下地活动,住院时间缩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因其微创、并发症少、适应症广、疗效明确、不存在胆囊结石复发的隐患;而且,可以使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减到最低。现已成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外科治疗的金标准.
保胆取石的治疗理念是追求保持人体器官的完整性,符合微创的理念,但其治疗适应证较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窄,对结石的性质、数量、大小有较大限制,如能有全面的检查、评估,经严格的病例选择,一小部分病人还是具有保胆取石的条件和机会的。但是,结石复发等等问题尚有待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证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