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病毒(HCV)的感染是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的。目前注射毒品已成为发达国家近年来获得性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HCV基因型主要有六种,我国HCV基因型以Ⅰb型为主,此类型感染者对干扰素应答较差,较其它基因型病情严重,更易发展成肝硬化。
目前全世界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法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的治疗疗程和反应具有基因型特异性。基因Ⅱ或Ⅲ型可获得8o%-9o%持续病毒应答(svR),而基因I型仅可达到50%-60%SVR。
现行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疗程是依据基因型确定。基因Ⅰ型患者采用PEG-IFN联合RBV治疗48周,基因Ⅱ型或Ⅲ型采用PEG-IFN联合RBV治疗24周。基因Ⅰ型患者治疗12周时,未获得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或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pEVR,即12周时病毒载量下降≥2 log10 拷贝/ml而未实现HCV RNA转阴),则提示获得SVR的可能性很小,建议停药。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病毒在可检测限水平以下的治疗时间,是判断疗效的重要因素。通过在4周和12周时进行检测,判断患者的应答情况,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这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即强调慢性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
目前处于临床实验的其它抗HCV药物
白蛋白干扰素
白蛋白干扰素(Alb-IFN)是一类新的大分子物质修饰的干扰素,其半衰期较PEG-IFN 更长,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Alb-IFN治疗组的SVR率维持较高,且复发率降低。但是,Alb-IFN治疗组中因不良事件导致停药的事件,较PEG-IFN组增多。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NS5B)抑制剂valopicitabine,它是具口服生物活性的新型核苷类似物NM-107的前药,可直接抑制HCV病毒聚合酶,并可结合到生长着的双股病毒RNA上,从而中止RNA链的延长。在可耐受剂量下,本品可降低病毒负荷,甚至使其降到检不出的水平。在临床试验中,本品单独或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均显现出抗HCV-1感染活性,可降低HCV RNA病毒负荷。且体外和体内试验显示。本品与干扰素联用可产生协同抗病毒作用。
利巴韦林(RBV)前体药vimmidine主要在肝脏代谢。目前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贫血发生率较利巴韦林低,但SVR亦较利巴韦林率低。可望用于不能耐受利巴韦林者。
levovirin是一种第2代RBV左旋对映体,它保留了免疫调节作用,能在体外增强Thl的细胞因子反应,在体内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广谱的抗病毒状态,并具有比RBV低得多的不良反应,在红细胞中几乎不见积累。可能是因levovirin不会在红细胞内被转化为单、二、三磷酸中间物之故。现已通过I期临床试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