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由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是机体面临刺激或疾病时,神经系统作出的反应信号,同时作为症状是医师诊断疾病的线索。因此,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列为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同等重要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疼痛。一般疼痛不剧烈,呈钝痛、胀痛、烧灼痛、麻痛或坠胀感。因持续时间长,往往引起神经系统发生病理生理性重构,导致病变进展和愈加难以控制。因此,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慢性疼痛认定为一种病。
慢性盆腔疼痛是指骨盆及其周围组织、器官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疼痛,导致机体功能紊乱需药物或手术治疗的一组综合征。疼痛可表现在下述任一部位:下腹正中―膀胱区,两侧下腹―腹股沟区,臀上方、骶尾部,会阴部、肛周、尿道,男性阴囊与肛门之间深处,沿精索走行区,阴囊。
病因涉及泌尿、生殖、消化、运动、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多学科。具有同病异症、异病同症,疼痛缠绵、难以治愈,多科就医、结论不一的特点,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造成患者巨大痛苦。
方向决定成败,路径决定结果。熟悉盆腔及周围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病理变化是对慢性盆腔疼痛作出正确诊断的基础。
以骨盆为界,可把慢性盆腔疼痛病因分三区,盆上区、盆区、盆下区;盆区是重点,又包括一腔、一壁、一底,即盆腔、盆壁、盆底;盆腔最重要,由前至后依次镶嵌着泌尿器、生殖器、消化道。
尽管盆上与盆下区域不是盆腔疼痛研究范围,但与盆腔相邻,并有肌肉、筋膜、神经相连,疼痛区域相近,常需鉴别诊断。
盆上区:前为腹后为腰,多见腰肌劳损、椎骨及椎间盘病变,也可见肾、输尿管病变。建议首先到脊柱科或泌尿科进行排除诊断。
盆下区:指髋关节及大腿上段区域,以髋关节病变为主,常见股骨头病变,髋关节滑膜炎等,建议到关节科检查。
盆区→盆腔前部→泌尿器→由上至下→输尿管中下段、膀胱、尿道近端,称“泌尿性盆腔疼痛”。常与排尿、储尿有关,伴有尿急、尿频、尿痛下尿路症状,血尿、脓尿等尿液性质的改变。间质性膀胱炎最常见,被称下尿路症状的魔鬼。
盆区→盆腔中部→生殖器→由内至外→子宫、输卵管、卵巢,男性由上至下→前列腺、精囊腺、射精管,称“生殖性盆腔疼痛”。因生育期女性其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因而疼痛呈周期性,可伴随月经改变,甚至影响生育及性活动。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并非盆腔炎,更不是子宫肌瘤。其病灶可发生于盆腔的任何脏器或组织,也偶发在输尿管、肠腔。男性除下尿路症状外,伴有射精、精液质量、性行为与性活动障碍,被抱怨最多的是前列腺,认为是前列腺炎所为,这是对前列腺不科学的认识,利益性的广告宣传、不规范的前列腺按摩、错误的前列腺液化验分析是其根源。实践证明,更多的原因除间质性膀胱炎外,是盆底组织的非细菌性炎症,甚至是非炎症性、痉挛性疼痛。不仅要为前列腺伸冤,而且更要替慢性盆腔疼痛呼吁,停用大量的抗菌药吧!“炎”并非有菌,“痛”并非是炎。
盆区→盆腔后部→消化道→由上至下→乙状结肠、直肠,称“排便性疼痛”。具有疼痛―排便―缓解特点。表现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脓血、粘液等大便性质的改变,检查也可见痔疮、肛裂、脱肛,最常见病症:肠易激综合征。
盆区→盆壁:刚中带柔。“刚”是指由骶、尾、髂、耻、坐五块不规则骨成形的骨性骨盆,是盆腔的支架。骨折和骨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造成骨盆结构和稳定性破坏是慢性盆腔疼痛的根源。
“柔”是指骨盆关节及衬附骨盆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形成骨盆的动力部分。这种软组织起到稳定骨盆,作为连接躯干与下肢的结构和动力枢纽,保证躯干与下肢运动协调。如不均衡、超负荷、长期低负荷受力,往往造成慢性损伤,妊娠女性,骨盆关节松弛、腹部前隆,躯干重心前移,更易导致“柔性”盆壁疼痛。这种疼痛通过体表(皮肤)或自然腔道(肛门、阴道)检查触到疼痛点。其病理变化多是慢性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肌挛缩、神经卡压。
盆区→盆底:复杂、坚韧、多孔。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筋膜、神经和血管相互作用和支持共同构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复杂”是指盆底组织种类多、呈层和不均匀分布,肌肉纵、横、斜交错、环形肌镶嵌其中。“韧”:是承托并保持膀胱、子宫、直肠等脏器于正常位置与形态的结构与动力基础。“孔”:是指盆底有尿道、阴道、直肠贯穿其中,形成盆底的功能性间隙或腔道结构。健全的盆底和协调的盆底运动是通过“孔”来实现生理泌尿、规律排便和正常生殖的基本条件。年轻盆底易受伤;老年盆底积劳成疾。所以无论年老、年幼盆底烦恼最多,二便失禁,脏器脱垂,慢性炎症常来骚扰,造成慢性盆腔痛。
盆腔疼痛不难治,难的是如何认识。正确的结构概念,正常的生理功能,实时的病理分析,结合现代治疗方法是成功消除疼痛的基础,妇科、泌尿科、肛肠科及时联合会诊是全面评价盆腔、盆底功能、正确诊断盆腔疼痛的保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