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慢性HBV感染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的状态,如果肝功能正常,称慢性HBV携带(又称HBV携带);如果肝功能异常,则为慢性乙型肝炎。因此,慢性HBV携带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区别仅在于肝功能是否异常。胎儿、新生儿围产期HBV感染大部分将成为慢性感染,故围产期预防是控制慢性HBV感染的关键。郑州大学一附院妇产科赵先兰
HBV主要经血液和其他体液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包括性传播)进入体内而传播,普通接触或聚餐并不引起传播。HBV传播主要发生于新生儿娩出时和出生后与母亲的亲密接触,这种途径的感染是可以预防的。真正的宫内感染率<5%,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预防:
母亲HBsAg阴性时,无论HBV相关抗体如何,通常体内无HBV存在,其新生儿预防措施为:出生后接种第一针乙型肝炎疫苗,间隔一个月、六个月再分别接种一针,即“0、1、6”方案,不必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二、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预防:
如果母亲的HBsAg阳性,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阴道分娩,新生儿必然暴露于HBV,剖宫产并不能减少HBV的母婴传播。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务必在出生后24小时内,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IU,同时在出生后24小时内于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疫苗剂量需增加一倍。若伴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母亲或计划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增加至200IU 。通常情况下无需第二次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三、早产儿的免疫预防:
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较弱,因此,在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上,需加强接种。HBsAg阴性母亲的早产儿如果生命体征稳定,能正常哺乳,无需待体重达到2500g即可按“0,1,6”方案接种,然后在12月龄时再加强一针;如果早产儿生命体征不稳定,应首先处理相关疾病,待稳定后再按上述方案接种。HBsAg阳性母亲的早产儿出生后无论一般情况如何,最好在12h内肌内注射100 IU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间隔3~4周后需再注射一次;疫苗接种与HBsAg阴性母亲的早产儿相同。
四、母亲HBsAg阴性但父亲或其他家庭成员HBsAg阳性的新生儿预防:
母亲HBsAg阴性时,其新生儿分娩过程中没有接触HBV,因此,预防HBV感染只要按“0,1,6”方案接种疫苗,无需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如果新生儿出生后主要由HBV携带的家庭成员照顾,新生儿除接种疫苗外,最好注射100 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尽管有报道在精液中可检测到HBV DNA,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精液能引起下一代慢性HBV感染。
五、HBsAg阳性母亲母乳喂养:
尽管有报道乳汁中可检测到HBsAg和HBV DNA,但新生儿采取正规的暴露后预防后,母乳喂养并不增加新生儿感染HBV的风险。
六、孕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宫内感染的可行性:
我国学者1995年首先提出HBV携带孕妇于孕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预防宫内感染,但其后的研究证实孕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常规暴露后预防的婴幼儿的慢性HBV感染率相似。因此,孕晚期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宫内HBV感染这一观点缺乏充分根据,不能应用于实际预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