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是本世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其中脑中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并且有极高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病人即使侥幸逃脱死神的魔爪,大多也会遗留脑痴呆、半身不遂甚至全瘫等症状,给个人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包袱。那么如何有效的预防脑中风呢?这一直是医务工作者和广大患者最关心的问题。目前医学界广泛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中风的罪魁祸首!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刘平
什么是颈动脉斑块呢?我们把它形象的比喻成血管内的“垃圾”。人体就好像一座大房子,血管就好像房子里的下水管道。人吃五谷杂粮,再加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长期的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血管内的“垃圾”越来越多,血管弹性渐差,内膜增厚,血管内逐渐形成粥样斑块造成管腔狭窄,最后就像年久失修的房子一样,下水管道出现阻塞情况。这时候人会出现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如:睡眠差,易醒、多梦、入睡困难;性格反常,易怒、易激动;工作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严重还可出现头晕、头昏,耳鸣、视物发黑,步态不稳、身体僵硬等症状。如果颈动脉斑块一旦发生脱落,就会形成栓子,顺血流直上进入脑血管而发生中风。
如何发现颈动脉斑块呢?首先病人出现上述脑供血不足的表现时,应高度重视颈动脉的检查。另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颈动脉硬化逐渐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我们见到过30多岁男性出现颈动脉严重狭窄的病例。因此,我们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长期吸烟史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定期进行颈动脉血管的筛查。其中最简单、经济、无创的检查是颈动脉血管彩超,可以较早的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可以大致测量斑块的大小、评价管腔狭窄的程度。这项检查手段因其易操作而在绝大多数医院得到广泛推广。但是血管超声检查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可能出现判读误差,简言之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彩超医生和一个经验欠缺的彩超医生对同一病人颈动脉的判读结果可能会出现人为不同。因此,相对更加客观准确的颈动脉造影术和双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已成为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指标。这些检查在我们医院均可以一次完成。
怎样处理颈动脉斑块呢?常规的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物等。但是对于颈动脉管腔超过50%以上的狭窄,单纯的药物治疗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时候我们就要采取手术和介入的治疗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颈动脉的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颈动脉的内膜切除术自1951年Spence首次手术成功以来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目前仅20余年历史。经过国外大宗病例报道、多中心对比研究,目前证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要优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能更好解决颈动脉狭窄的问题,这一术式在美国每年将近开展10万多例。那么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有哪些优点呢?第一,此类手术术式成熟,操作难度不大,效果确实。第二,手术创口不大,颈部切口并不影响美观。第三,费用廉价,此类手术费用大致在4000―5000元左右,而1个颈动脉支架的费用大约需要8到9万。第四,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减少了因放置支架过程中由于挤压斑块而造成小栓子形成、脱落,诱发脑梗塞的风险。经询证医学证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术后并发脑梗塞的风险要少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第五,手术重复性强,颈动脉内膜切术术后病人即使再次出现狭窄也可继续放置支架治疗。避免了因先放置支架,术后造成支架处血栓形成,而无计可施的局面。第六,术后长期经济负担低。此类手术术后病人无需像颈动脉支架植入病人一样长期服用波立维等价格昂贵的抗血小板药物,家庭经济负担低。我们近期曾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了一例老年颈动脉狭窄病人,术中自颈动脉剥离出约100px大小笋状斑块,术后病人无任何并发症,脑缺血症状完全缓解。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其适应症较为广泛,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狭窄≥75%)或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狭窄≥50%,6个月内多次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或轻中度脑卒中)均可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但是在国内,限于观念和条件的制约,此类术式开展的很有限。因此国内某些学者认为颈动脉支架优越性较高的观点我们认为是缺乏依据,有失偏颇。本文谨希望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广泛的患者了解颈动脉斑块的潜在危害,选择合适的检查治疗手段,从而达到预防为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避免脑中风的发生。也希望能通过本文和医学同道进行交流,能更加客观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为患者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建议,使患者受益最大,从而构筑和谐医患关系,共同创造绿色的医疗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