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患病率高,患者表现为上下楼及下蹲困难,并伴有屈膝位疼痛,关节镜检查发现髌骨及股骨滑车软骨退变、磨损或伴有髌骨外侧移位倾向。目前尚缺乏高度有效的临床处理手段。髌股关节置换(patellofemoral arthroplasty,PFA)手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假体更新,逐渐成为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可选择的一种治疗方法。
发展与现状
尝试假体置换治疗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 1955年McKeever首次报告髌骨表面置换成功,1960年Depalma等证实该手术可行,随后Levitt发表了长期随访报告,指出它是髌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的一种成功替代方法,特别是对于单纯髌骨疾患。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日趋成熟,疗效有所提高。其临床疗效及被接受程度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相差甚远,仅有2~3%的病例选择PFA术。
存在的问题
严格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手术是保证PFA术后疗效的前提条件。目前为止,PFA尚无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具体的临床手术适应症标准,仅在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共识:中年患者,单纯性、继发性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排除胫股关节力线异常的人群行PFA术后疗效较好,但对具体病例的选择仍无确切标准。对于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由于目前尚无法预测胫股关节骨关节炎的进展,冒然手术必然导致手术失败。以上因素限制了PFA手术的开展,甚至有医师建议对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病人直接行TKA。实践证明PFA术后疗效与病例选择是否合适有直接关系。另外,在年龄、性别选择和髌骨软化症患者是否选择PFA治疗等方面也存在争议。
深入研究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以及髌股关节正常解剖形态和相关生物力学特性,了解影响髌骨轨迹的各种因素及对应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假体设计方案以及运用精确的手术操作器械和定位系统可能是PFA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