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的发病率为0.42%~1.3%。其发病机制目前学界尚存在分歧。公认的几种说法包括:①认为与损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②认为与胎位有关。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常向一侧偏斜所致,或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而与生产过程无关。③认为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致。对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目前国外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时机以2~12岁为宜;国内中医主要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痊愈率均达80%以上。
小儿推拿作为推拿专科重要组成部分,王金贵教授在挖掘借鉴传统小儿推拿流派特色技术的基础上,历经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以“活血调筋”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专科特色推拿手法。
针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以软坚消肿散结为治则,采用揉捻、拿捏和滑推的手法治疗。①患儿仰卧,暴露患侧颈部皮肤。医者坐于床边或患儿对侧,一手托扶患儿项部,使其后伸,另一手用指揉法自胸锁乳突肌的乳突部,自上而下地沿其轮廓反复揉动,并在肿块周围加重揉动的力量,操作时间约5min。②继前体位,医者一手固定患儿头部,另一手拇、示、中三指捏揉患侧胸锁乳突肌,重点在肿块部位,用力要深达肌层,操作时间约5min。手法不宜过重,并需与揉法相交替进行,以避免因疼痛而致患儿哭叫。③继前体位,医者一手固定患儿头部,一手拿患侧胸锁乳突肌,以肿块处为重点,反复操作1~2次。④继前体位,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将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反复操作10余次。⑤患儿俯卧,医者位于患侧。揉捏患侧斜方肌,并配合拿风池、肩井,结束操作。
针对非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以舒筋缓拘,牵张患肌为治则,采用揉捻、拿捏和伸扳的手法治疗。①患儿仰卧位,医者立于患侧。医者一手固定患儿头部,一手拿并稍向上提患侧胸锁乳突肌,反复操作2~3次。②继前体位,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手稍向下压住肩部,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上方,缓缓地将患儿的头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在额状面内作被动侧向运动,反复作数次。③继前体位,医者一手托扶患儿头项部,一手摩揉患侧胸锁乳突肌。结束操作。
在上述推拿治疗基础上,也可以采用膏摩法、局部热敷法治疗。而膏摩法、局部热敷法的应用,其可在推拿手法有效解除患儿局部肌肉痉挛状态,消瘀散结,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恢复颈部活动功能的基础上,加强手法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局部热敷方中红花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芒硝软坚散结;木香、苏木行气散结止痛;木瓜、伸筋草舒筋活络。诸法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舒筋通络,消瘀止痛之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