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发达地区50岁以上常见的致盲眼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病率增高,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黄斑长期的光损伤、遗传、代谢、营养、环境影响等因素有关。分为两型:
1. 干性(萎缩性、非新生血管性)
临床表现起病缓慢,视力不知不觉减退,视物变形,双眼程度相近。主要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等各层逐渐萎缩变性。早期眼底后级部出现大小不一的黄白色类园型玻璃膜疣,可融合,色素上皮增生或萎缩,进一步表现为色素脱失、紊乱或呈地图样畏缩区。
2. 湿性(渗出性、新生血管性)
临床表现为突然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或出现中央暗点。另一眼可在较长时间后才出现症状。原因是玻璃膜疣等引起的
bruch膜损害,诱发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向外层长出新生血管即CNV,新生血管伴有成纤维细胞增生,可破坏脉络膜毛细血管、bruch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引起严重的视力丧失。
眼底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灰黄色CNV,伴暗红色视网膜下出血,出血常掩盖CNV,病灶小的不足1视盘直径,较大的出血遍及后极部。中心视力完全丧失。
【治疗】
干性 无治疗意义。
渗出性治疗
1、激光 位于距黄斑中心凹500μm外新生血管膜可行激光凝固,防止继续发展,但可复发。
2、手术 近年报道采用玻璃体手术取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CNV)但术后视力未能改善,且手术并发症明显增加。
3、 光动力疗法利用与CNV内皮细胞特异结合,受光照激活光敏剂,产生光氧化反应,杀伤内皮细胞,从而达到破坏CNV作用。
4、经瞳孔温热疗法用810nm激光,封闭脉络膜新生血管膜。PDT ,TTT是目前治疗研究的热点,疗效尚在观察中。
黄斑部玻璃膜疣
干性黄斑变性
渗出性黄斑变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