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通过对肛瘘瘘道的观察研究,我们提出了肛门括约肌在肛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48例术中肛瘘完整瘘道的观察,发现主要的病变位于瘘管穿经肛门括约肌肌间或肌内部分以及直肠粘膜下部分。病变主要表现为局部瘘道狭窄及狭窄前的感染脓肿区,后者表现为管壁不完整,局部膨大呈脓腔状,色紫暗,内有坏死组织、脓苔及少量脓液。
根据穿经肛括约肌部位瘘道的病理变化,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狭窄型、脓肿型和混合型。肛括约肌外侧的瘘道,75%表现为内壁光滑,炎症轻微;25%瘘道上有脓腔或通连有脓腔。后者肛瘘病史短,或近期有肛周感染发作。本组病例没有发现不穿经肛门括约肌的瘘管。而内口或呈一小凹陷,或呈增生的小突起,已完全丧失原肛隐窝的解剖结构。
我们根据在肛瘘发病机理的研究中提出的肛门括约肌在肛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进行了“近端瘘管切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这一术式的研究与总结,并对肛瘘主管道提出了明确的含义。即主管道是指与内口相通连、穿经肛门括约肌的那段瘘管,它可以是一条,也可能是多条。所谓“近端瘘管切开术”就是将此主管道完全切开。因此,我们认为在手术过程中必须仔细地探明穿经肛括约肌的主管道的走行、数目以及准确的内口位置。对旷置的瘘管只需适当扩大外口,管道搔刮,充分引流数日,即可愈合。
“近端瘘管切开术”是一种全新的、规范的手术疗法。手术方法简单,不必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旷置瘘管的处置上,对肛门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功能影响小。因而具有创伤小、疗程短、疗效满意、易于操作和推广的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