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特有的疾病。发病率在1岁以内最多占60%以上,以4~10个月婴儿更多是发病高峰。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岁以后发病极罕见。男女之比为2~3:1,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我们自1982~1985年共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927例,其中男性643例,女性284例,男女之比为2.26:1。各年龄均可发病,以婴儿最多见,2岁以内854例,其中4~10个月发病者占半数以上(55%)。最小年龄2个月。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3~5月份)发病率最多,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腺病毒感染有关。夏、冬次之,秋季(9~11月份较少见。我国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率较欧美为高。
肠套叠绝大多数为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婴儿在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腔内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肠套叠中回盲型约占95%,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婴儿90%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1955年Kiellen首先在肠系膜淋巴结中分离出腺病毒并认为可能是引起肠套叠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医科大学报导在37例急性肠套叠患者儿中有4例从淋巴结中分离出腺病毒,其中有1例同时在粪便及咽部培养中也同样分离出腺病毒,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1.62%,阳性者病理淋巴结检查,可见淋巴滤泡增生。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因素。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或寄生虫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近年来有人报导肠套叠有家族发病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