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治疗的首要任务是抑制病毒,但抗病毒治疗的疗程长以及高花费让相当多的乙肝患者顾虑重重。因此,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时机,尤为重要。
那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选择什么样的时机作抗病毒治疗最合适呢?才能达到有效而持久的病毒抑制从而延缓和阻断疾病的进展呢?实际上并非所有的乙肝患者都需要抗病毒治疗。
HBsAg阳性者,无论HBV DNA高低,如转氨酶等肝功能正常,而肝组织学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炎症坏死,那么这部分患者并不需要作抗病毒治疗。
此时盲目使用抗病毒药,增加患者济负担却未必能取得所期待的抑制病毒的疗效。反之,如果乙肝患者出现了转氨酶升高,或者肝组织学提示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病变,则可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开始抗病毒治疗。 在一些HBV-DNA阳性的特殊人群中,即使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例如年龄大于40岁的乙肝患者,ALT大于正常上限即可考虑抗病毒治疗;而40岁以上ALT持续正常的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如果肝组织学显示中度以上的炎性坏死或纤维化,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
另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可见,抗病毒治疗的时机选择与抗病毒药物的选择一样既有共性也有个体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乙肝患者首次出现ALT水平2倍于正常值上限时,机体可能正经历一次活跃的清除病毒行动,有机会通过自身免疫系统使乙肝病毒长期抑制;因此,如果没有肝硬化背景和肝衰竭趋势,密切的动态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的变化,暂缓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是可行的。一旦ALT反复升高斯正常值上限达3个月以上时,抗病毒治疗则势在必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