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相声泰斗马季的猝然离世,相声艺术家侯跃文的英年早逝,使人们在慨叹之余,不禁深思,尽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已经有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从百年老药阿司匹林到以玻力维和低分子肝素为代表的新型抗血栓药物,从传统老药硝酸甘油到β受体阻滞剂、ACEI和他汀类降脂药,从药物治疗到以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为代表的介入手术和冠脉搭桥术,无数冠心病患者获得了新生。这些在冠心病发病以后所进行的补救性治疗措施,虽然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是由于冠心病已经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无法弥补以及很多人来不及到医院接受治疗而在院外发生意外而显得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做到冠心病早期防治,预防冠心病发生,已为目前医学界和卫生部门所关注。人们认识到既往对冠心病预防力度不够,只注重发病后的治疗,许多人对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状况。只有从冠心病发病源头上加以控制,才能真正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是一种可防、可治性疾病。研究显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密切相关。新近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九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载脂蛋白B和载脂蛋白A比值(ApoB/ApoA-1)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部肥胖、心理性因素如紧张和抑郁、运动减少、不良饮食习惯和嗜酒等可以预测男性90%、女性94%的心肌梗塞发生风险,这些危险因素均是可以改变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对冠心病多重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冠心病发病率已呈现下降趋势。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饮食结构、体力活动强度、社会心理压力等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逐渐向着不利方向发展,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主要危险因素发病率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约1.6亿的高血压、1.6亿的高脂血症患者中存在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的“三低”状况,肥胖人群逐渐增多,吸烟人数高居不下。因此对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是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首要任务。
除了应用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进行预测外,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期病变的检出也是早期防治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期病变指已有动脉硬化证据,但是却没有重要动脉血管(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以及外周动脉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而导致明确临床症状的情况,也称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疾病,科学研究表明它启动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相当一部分病人在急性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和中风等发生前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在病人出现明显的冠心病临床表现以前,通过没有创伤的检查方法,了解血管功能变化或血管壁情况,筛查出已经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高危人群是一种更有效、更易被接受的冠心病早期预测手段。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技术方法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踝臂指数及脉搏波速度等,这些指标可以通过超声波和动脉硬化检测仪方便的测量。医学研究提示,这些指标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通过这些无创检查一旦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证据,就可以引起患者和医生的重视,从而加强对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当然对于这部分人群除了对危险因素控制以外,有没有进一步的干预方法,是目前医学界正在探讨的问题。我们也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研究某些药物如对已经确诊冠心病患者明确有效的他汀类药物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能否在这部分人群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目前由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的发病率仍然在不断攀升,而吸烟、嗜酒、久坐、以车代步、高脂的快餐饮食、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状况的流行,可以预见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率近期在我国仍然会持续增长,因此对于冠心病的综合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从冠心病发病源头来着手防治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只要我们对冠心病的防治事业本身加以重视,做到动脉粥样硬化早知道,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防治,相信人们一定能够战胜冠心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