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中风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俗称,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血流灌注不足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约90%发生在60岁以上。近年来,由于环境、饮食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已逐渐成为老年人主要病死原因之一,也是导致“肠中风”的最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仅发生于心脑血管,其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腹腔内动脉血管出现硬化,尤其是肠系膜上、下动脉,它们对肠道供血极其重要,一旦被阻塞,就会使某段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使肠壁缺血缺氧,引起肠管出现溃烂、出血、坏死,即引起“肠中风”。
“肠中风”病人大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其他多种因素如暴饮暴食、摄入过多脂肪等也可诱发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剧烈腹痛和便血,其他常见症状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此外,一些表现如“饭后常有饱胀感,上腹不适或隐痛,每次持续1~2小时”、“摄入油腻食物或饱餐后症状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等则可作为发作前的“征兆”。
预防“肠中风”应做到:
①尽可能减少诱因:预防、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合理膳食,少吃动物性脂肪,戒烟少酒,控制体重,适度体力活动,情绪开朗。
②加强预防意识:如饭后常感腹胀、隐痛,服用消化药无效,且反复发生,体重呈下降趋势,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急性肠缺血发作。
③定期体检:检查血脂成分、血液流变等项目,尤其是血小板电泳。依据个人症状不同,可选择性做超声检查、腹部平片、钡剂造影、CT和MRI等检查,以期及早发现或排除“肠中风”。此外,对有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应尽量将平静时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钟60~70次;出现心动过速的患者,应服用药物以减少血栓脱落;反复间歇腹痛、便血的老年人,应做选择性血管造影,了解缺血的部位、范围,在身体状况好时,有选择的手术切除病变肠段,以免日后因大出血而发生意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