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是消化道常见症状之一 ,病因复杂,病变在上消化道或者大肠的患者经过胃镜、肠镜、腹部B超、腹部CT及血液学常规检查一般可明确病因,,而小肠病变所致的腹痛因症状特异性不强且病变部位较深且不固定而不易被诊断,是不明原因腹痛的常见的病因之一。胶囊内镜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无痛、检出率高等特点 ,获得医师和患者的广泛认可。本文回顾性分析从 2013年 5月~2015年 5月我 院收治的不明原因腹痛患者103例。以评估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03例患者均除外胃肠道梗阻、穿孔、瘘管等胶囊内镜检查禁忌证,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经常规胃肠镜、B超、CT检查未明确腹痛原因。其中男48例 ,女 55例;年龄18~ 92岁,平均 45.14岁。腹痛病史5月~ 10年。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查方法
应用重庆金山公司的OMOM胶囊内镜。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 : OMOM胶囊、数据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 。所有检查者在吞服胶囊前一天晚饭进全流食。 20点之后禁食 ,检查当日早晨 7点起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清洁肠道。检查前30分钟口服西甲硅油。吞服胶囊内镜后鼓励患者走动,1小时后通过影像工作站观察胶囊位置,未通过幽门的患者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 ,吞服胶囊2h内禁食水。检查过程中患者佩带数据记录仪 ,允许自由走动 ,但要避免接近电磁场区域 。9h 后 , 拆下记录仪 ,将记录仪中的信息下载到影像工作站。胶囊在消化道运行结束后被排出体外,为一次性使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过程
103例在9小时检查期内,除1例 (0.97%)患者胶囊内镜滞留在小肠外,余102 例 (99.03%)全部完成小肠检查,均将胶囊内镜自行排出体外,无明显不良应。1例滞留患者读片后考虑小肠克罗恩病伴节段性小肠狭窄,胶囊内镜嵌顿于空肠,行进口双气囊小肠镜取出。同时,活检病理报告有肉芽肿增生伴炎症。符合克罗恩病。另有2例(1.94%)患者两小时后胶囊仍未通过幽门,予经口胃镜送入十二指肠。7小时后通过影像工作站观察已进入结肠。
3、讨论
胶囊内镜于2001年应用临床,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而对腹痛的应用较少。本研究胶囊内镜的小肠疾病检出率为 66.99 % , 其中发现小肠糜烂为多见(41.75%),其次为小肠克罗恩病(8.73%)与国内研究情况相符。克罗恩病为炎症性肠病,多发生于小肠,近几年发病率逐年升高,可能与胶囊胃镜、双气囊小肠镜等小肠检查手段日益完善有关。内镜下可见纵形溃疡 、铺路石样改变 、节段性 、常伴有管状狭窄。5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患者均伴有显性或隐性出血,这些病人有间歇性腹部隐痛或不适。小肠毛细血管扩张属于小肠血管性疾病,可行内镜、药物、手术治疗,但易复发。未检出疾病患者34名(33.01%),询问病史后多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考虑肠易激综合征。胶囊的完成率99.03%,有1例发生了滞留,双气囊小肠镜取出。胶囊滞留是胶囊内镜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原因众多,如糖尿病、胃肠动力障碍、肠道狭窄等[4]。本例患者由于克罗恩病引起的小肠狭窄而胶囊滞留。胶囊内镜操作简单,可视,无创, 安全,一次性使用,无交叉感染,患者耐受性好,对小肠疾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是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控制镜头,依赖于患者胃肠动力,不能活检 ,不能行内镜下治疗 。故作为不明因腹痛的诊断手段,除了胶囊内镜检查,如能结合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双气囊小肠镜等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率并且可以开展治疗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