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骨通过诸多韧带与桡骨远端、月骨、头骨以及大小多角骨构成关节,舟骨在维持腕关节稳定性和力量传导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舟骨骨折会导致整个腕关节功能障碍,对其只有通过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和相应功能锻炼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舟骨骨折在上肢骨折的发生率仅次于桡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多发生于15-40岁男性。男与女之比为6∶1。15岁以下人群舟骨骨折罕见,且多发生于舟骨近端,为不完全性骨折。典型舟骨骨折的发生机制为腕关节背伸着地,多发生于体育活动及摩托车车祸。
影像学检查
诊断舟骨骨折的X线投照体位多达十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是腕关节正侧位和两种特殊体位(45º旋前位、45º旋后位)。目前,越来越多应用stecher体位。摄片时患手握拳尺偏后,手腕及前臂平放于底片盒上。这是因为舟骨与腕关节并不在同一平面上,而向掌侧倾斜45º。stecher位腕关节背伸以使舟骨与X线片平行;腕尺偏使舟骨从腕关节窝完全伸展,与桡骨茎突距离加大,并使骨折间隙加宽,骨折线在X线片上清晰可见。侧位X线片上舟骨与其它腕骨重叠,仅凭侧位片很难确诊舟骨骨折,但其有助于了解腕关节轴线的改变。
诊断舟骨骨折的同时应排除是否伴有其它骨折和韧带损伤,最常见的是桡骨远端及桡骨小头骨折。舟骨骨折合并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率为0.7%-6.5%,合并桡骨小头骨折发生率达6%。随着关节镜技术在腕关节的广泛应用,发现舟骨骨折伴舟月骨间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高达35%,移位的舟骨骨折伴韧带损伤的发生率更高。有学者建议在切开复位固定舟骨骨折的同时常规检查舟月骨间韧带是否损伤。
舟骨有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单纯X线片诊断舟骨骨折有一定的局限性。高达25%的舟骨骨折不能通过初次腕部X线片上确诊,此外,X线平片很难准确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如移位、粉碎骨折等),不同的观察者之间得出的结论差别较大。
以往对临床高度怀疑舟骨骨折而最初摄片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其处理方法是10-14d石膏托外固定后再摄片。其理论依据是外固定期间骨折周围骨质吸收,骨折线加宽,再次摄片时骨折线会清晰可见。但有研究表明这种处理方法并不能显著提高舟骨骨折的确诊率;且本无舟骨骨折的人也需行石膏固定,石膏固定期间不能正常工作。目前对怀疑舟骨骨折而不能通过X线片确诊的患者行CT、MRI或核医学检查,以确诊或排除舟骨骨折。
CT较X线检查有着明显的优势,最细微的裂缝骨折也会在CT片上得以显示,并可判断骨折移位程度。最常用的CT检查体位是斜矢状位,断层平面与舟骨长轴平行,扫描厚度1-1.5mm。术前已越来越常规应用CT检查,以便准确了解骨折块的移位程度、骨折分型,确定相应治疗方案。
MRI诊断舟骨骨折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2%,可了解近端骨折块血供情况以及是否伴有韧带损伤,但MRI并不是诊断舟骨骨折的首选方法,因MRI比CT检查价格昂贵,且对舟骨骨皮质撕脱性损伤的诊断准确性不如CT。
核医学检查诊断舟骨骨折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主要用于排除舟骨骨折。骨折后7-24h核医学检查即可呈阳性结果,持续一年以上。最好在伤后48h进行核医学检查。阴性结果即可排除舟骨骨折,阳性结果不能直接确定舟骨骨折的位置,腕部软组织损伤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有报道超声检查对确诊舟骨骨折有很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但大多数研究表明超声检查对确诊舟骨骨折并无价值。
总之,舟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以腕关节正侧位、stecher 位X线及CT检查最为重要。
分型
舟骨骨折分型的目的在于指导治疗,主要根据骨折的位置、骨折线的方向及稳定性分型。最常用的分型方法是Herbert分型、Russe分型以及AO分型。
Russe分型将舟骨骨折分为水平型、横型及垂直型,很容易判断骨折的稳定性。水平型最稳定、横型次之、垂直型最不稳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