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目前所提及的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back pain)由Crock首先提出,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椎间盘内紊乱(IDD)如退变、纤维环内裂症、椎间盘炎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根受压或椎体节段过度移位的放射学证据,可描述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目前认为除机械压迫外,化学刺激是导致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主要原因;疼痛主要来源于椎间盘内部本身的病变。
发生机制:
①髓核和纤维环的破裂、
②椎间盘内神经分布异常、
③椎间盘化学物质的刺激、
④椎间盘内机械压力的改变、
⑤硬膜外炎症及化学性神经根炎。
临床特点:
最主要的特点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时加剧,患者通常只能坐20-30分钟;疼痛主要位于腰部,腰骶部棘突间、髂后、臀部、腹股沟、股前、股后、大转子等处的自发性胀痛;患者常常需要手扶大腿才能坐在椅子上或者从椅子上站起;虽然椎间盘源性腰痛可以伴有腿痛,但是腿痛常常没有明确的概念,常常难以言表,多主诉为臀部和下肢的沉重感或抽筋;
而且疼痛区域缺乏神经分布的特点,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没有皮肤感觉过敏或缺失,有时也可以向下肢放射,相当比列患者伴有下肢膝关节以下的疼痛,但是没有诊断的特异性体征存在;多数患者可以有很长时间反复发作的腰痛,在劳累或长时间站立后腰痛加重,受凉后也可有腰痛症状加重,反之休息后,特别是卧床休息后,及保暖后腰痛的症状减轻。
检查:
①X线平片:一般需拍摄腰椎正侧位及过伸郭屈位平片;
②CT检查:
③MRI检查(最有效):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如“黑间盘”、椎体后缘高信号区等征象。
自我调整治疗及预防:
①饮食均衡、避免肥胖:蛋白质、纤维素含量宜高,脂肪、胆固醇宜低,戒烟戒酒;
②学会放松,减少紧张:生活、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正确姿势,不宜久坐久站,剧烈体力活动前先做准备活动;③卧床休息,宜选用硬板床,保持脊柱生理弯曲;
④避寒保暖;
⑤平时应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提高腰椎的稳定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