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之一,其发病为多因素参与、多基因改变及多阶段发展的病变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改变,本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因其发病原因不明,机制不清,治疗较为棘手,易于反复发生。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皮肤科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术界在小分子RNA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多种miRNA在皮肤生理病理等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部分特定的miRNA在某些皮肤病皮损组织中有异常表达,如皮肤肿瘤、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同时从基因层面探讨银屑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等课题已成为业界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为了探索银屑病的发病机理,进一步阐明银屑病发病的关键机制,促进银屑病靶向治疗疗效的提高,在我院皮肤科杨志波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miRNA在银屑病中的表达及竹黄颗粒剂对其的干预作用》的资助下,我们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银屑病皮损miRNA表达谱,筛选其与正常人皮肤组织差异性表达的miRNA,并对差异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及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构建银屑病差异表达miRNA与靶基因及基因功能调控网络,为银屑病基因层面机制研究提供依据,为银屑病早期诊治提供思路,为下一步开展miRNA靶基因功能及分子标志物研究提供线索。同时研究中药竹黄颗粒剂治疗银屑病患者前后皮损miRNA及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探索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银屑病提供客观依据。
课题组招募20名银屑病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采集皮肤组织标本并用Trizo法提取RNA,运用Affymetrix miRNA 2.0芯片检测正常人皮肤组织与银屑病患者典型皮损组织中miRNA表达谱,运用聚类分析软件(cluster 3.0)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部分差异miRNA。通过miRNA靶标基因数据库(miRGen 3.0)预测靶基因,基于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20名银屑病志愿者进行2个月竹黄颗粒剂治疗后再次采集原发皮损样本,进行miRNA芯片检测,分析治疗前后miRNA表达差异及意义,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并比较其差异性。
研究结果显示:银屑病皮损组织中明显上调的miRNA有 55个,明显下调的miRNA 有12个,5个特异性miRNA(miR-31、miR-155、miR-192、miR-139-5p、miR-497)靶基因预测,得出AIRE、ADRA1D、AREG、IKBKE、POU6F1、BUB1B、SMC3、SOCS1、DGKH 、MAP3K12、OTC、REV3L、SLC26A6等33个关键基因。功能分析得出其调控了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Wnt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等30项主要的信号通路,主要通过调节炎症发生、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新血管生成、体液免疫、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JNK信号转导与激活、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等,从而参与银屑病的发病。同时采用竹黄颗粒剂治疗2月后,总有效率为80%,PASI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显示对患者血清中IL-1、IL-2、IL-8、IL-10、IL-18、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有明显下调作用,使之趋近于正常对照组。芯片结果显示对miR-192、miR-194、miR-3175、miR-18a、miR-629、miR-21、miR-25、miR-100、miR-199a-5p、miR-99a、miR-409-3p miR-125b、miR-99b等差异miRNA有显著双向调节作用。
研究得出结论:1.miR-31等67个差异性miRNAs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并扮演着重要角色;2.差异性miRNA所调控的基因可能通过影响MAPKs等信号通路从而参与银屑病的发病,在细胞增殖、炎症形成、血管增生等方面构成影响;3.miR-31等特异性miRNA有望成为银屑病早期诊断的潜在标记物和治疗靶点;4.中药竹黄颗粒剂治疗银屑病疗效显著,对有些差异miRNA有双向调节作用,为中医药防治银屑病提供了客观依据;5.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开展银屑病相关miRNA靶基因功能及分子标志物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