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运动过程,有多个系统参加,受多种因素影响。便秘是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组症状,一般指便次少、排出困难或两者兼有,并伴有腹胀肛痛等不适。消化道自身疾病可以引起便秘,其他系统疾病也可通过影响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而引起便秘。排出困难可因粪块干硬难以排出引起,也可能粪便并不干硬亦难以排出。前者多继发于便次少,后者则多因盆底出口处有阻塞因素所致。隐藏于便秘后的病因非常复杂,须仔细诊断,不可小视。
一、便秘的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由于肠内容物在小肠通过的时间仅占全肠道通过时间的一小部分(约10%),故小肠通过时间在便秘的病理过程中不占重要位置。小肠内容物到达结肠后,便成为结肠菌群的培养基,使菌群大量繁殖,其量可达结肠固形物的一半,并与其他成分一起,构成粪便,以每小时5cm的速度,缓慢向远端移动。结肠的结构与功能直接影响结肠运动,因而与便秘的关系十分密切。影响结肠平滑肌结构的疾病可引起便秘,这类疾病常导致平滑肌细胞数量的减少,而代之以纤维化,使结肠壁变薄,动力下降。影响结肠功能的因素尤多,包括结肠的蠕动方式、结肠内压力的改变、神经系统、激素、调节肽等。另外,结肠粘膜的吸收功能和结肠容积的大小,也与便秘有密切关系。吸收功能直接影响肠内容物的性状,结肠肠腔的容积也可影响粪便的运行方式。当结肠收缩将粪便以一定的数量和一定的速度驱入直肠时,可引起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进入直肠的粪便对直肠产生机械性扩张,使直肠内压升高,通过直肠壁产生反射;另一方面,下降的粪便压迫盆底,刺激分布在盆底的排便感受器,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便意,并引起直肠平滑肌的反射性收缩。便秘患者中,缺乏便意是最常见的主诉之一。部分患者是因直肠壶腹容积过大,不能感受正常容量的粪便刺激;而更多的患者则是由于长期忽视便意,导致直肠感觉功能的逐步降低。还有,内括约肌驰缓功能障碍、盆底横纹肌及外括约肌排便时不能松弛,是造成出口阻塞性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另外,某些能明显影响腹压升高的疾患或者状态,也能导致排便动力的下降,而影响正常排便。总之,便秘的原因很多,但不外乎肠道本身病变、肠道外病变及生活习惯不良三类。
二、便秘的临床表现 有便秘症状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加以认识:(一)导致便秘的原发病的相应表现:如大肠癌可有粘液血便、肿块;慢性肠套叠可有腹痛、包块;肛裂可有排便疼痛、鲜血便;脊髓肿瘤可有神经定位体征等。(二)排便障碍的表现:1.自然便次少,少于每周三次,粪便量少,自然排便时间延长,并可逐渐加重。2.排出困难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为粪便干硬,难以排出;另一种情形是粪便并不干硬亦难以排出。排出困难患者中,多数(占90%)有正常直肠型便意,且便意频繁,每次排便时间延长,平均为23分钟,最长者每次排便达两小时。(三)伴发症状。除前述原发病的特征性表现外,对于那些经过常规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患者,常见的伴发症状有腹胀、腹痛、口渴、恶心、会阴胀痛。多数患者有心情烦躁,部分患者还有口苦、头痛等。少数患者表现为神经质,个别有自杀倾向。
三、便秘的检查与诊断 便秘的检查包括按诊断学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和肛门直肠检查(肛门视诊、直肠指检和肛门镜检查),还包括粪便检查、血生化检查、钡灌肠、内窥镜检查、结肠转运功能检查、肛肠动力学检查、盆底肌电图检查、排粪造影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辅助检查。便秘的诊断:只有自然排便(除外服用泻剂排便)少于每周三次,或大便干硬,或大便不干硬而排出困难,并伴有腹胀肛痛等不适,才能认为是便秘。
四、便秘的治疗 强调在诊断明确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没有明确诊断的治疗是一种盲目的对症治疗,有遗漏重要病变、延误病情、甚至导致错误治疗的危险。1、对已查出的原发病,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的治疗。2、对一时难以查出原发病或暂未查出有明显原发因素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对多数患者有益。3、药物治疗:可用于便秘治疗的药物很多,但滥用泻药会造成不良后果,临床上应谨慎选用。4、灌肠:主要适应症是术前肠道准备、粪便梗塞、急性便秘。应注意经常灌肠易产生依赖性。5、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结肠、直肠、肛管器质性或严重功能性病变所引起的便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