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根据Adam等统计占肝良性肿瘤的84%。好发于女性,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偶然在体检中发现。巨大肿瘤可压迫周围脏器引起上腹部胀痛不适等相应症状,并因肝脏张力升高,有肝破裂的危险,肿瘤破裂可引起肝脏出血。肝海绵状血管瘤90%为单发,10%为多发。直径从2mm到20cm不等,超过5cm者称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充满血液、扩张的血窦组成,血流缓慢,主要是由肝动脉供血,所以通过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栓塞剂经肝动脉进入瘤体后,填充并长期滞留其中,形成血栓,血栓机化、纤维化可使肿瘤转变为纤维瘤样结构,使病理血窦闭塞,起到永久性栓塞作用,同时某些栓塞剂还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周围组织坏死,血液有形成分崩解淤积。
致使肿瘤内血窦广泛性阻塞和主要供血动脉继发性血栓形成,最终达到瘤体缩小或瘤腔闭塞,临床症状缓解,并可避免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对于瘤体或病变范围较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可分次栓塞,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TAE不能彻底去除血管瘤,长期随访可发现部分肿瘤供血动脉再通或侧枝循环建立,肿瘤可再增大,临床症状复发,这时可重复栓塞。
目前临床上治疗肝血管瘤应用的栓塞剂主要是单纯碘化油(LP)和平阳霉素(PYM)。LP系液性外周栓塞剂,具有良好的不透X线性和肿瘤趋向性,同时还可作为药物载体。
Hoevels等研究发现正常肝脏对LP有很快的清除能力,平均半衰期约2天,而CHL是由许多扩张的血窦腔组成,缺乏正常的血管、胆管和肝细胞,限制了的分解和廓清。PYM是由平阳链霉菌产生的博莱霉素类抗肿瘤抗生素,是一种温和的血管硬化剂,具有抑制异常内皮细胞增生和破坏内皮细胞结构的功能。
瘤内注射PYM可迅速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促使血管瘤退化。具有破坏组织血管的作用,医学上称之为祛血管作用。PYM长期聚积在CHL异常血窦内,局部PYM浓度高、长期缓慢释放,破坏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使瘤体钙化和纤维化,达到治疗的目的。
TAE治疗CHL经过30多年的发展,技术越来越高明,特别是由于微导管的应用,超选技术进一步提高;介入器材越来越先进,使操作变得更简单和快捷,对血管的损伤也进一步减小;更多更好的栓塞剂被发现和使用,使疗效更显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后各种不良反应变得更轻。这一些,使得TAE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CHL的治疗中,它能有效缓解甚至消除CHL病人的各种症状和体征,适应症宽,安全,对病人身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病人乐于接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