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尚无证据表明其有恶变可能。由于血管瘤至今尚未发现确切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外科治疗是主要的治疗选择。外科治疗作为有创治疗手段有一定的风险,用于治疗短期内不会威胁病人生命的良性肿瘤时应该经过慎重考虑、仔细评估后方能进行。
事实上大部分的肝血管瘤病程长而且非常稳定,只有很小部分需要进行外科治疗。对于直径≤5 cm且无症状的肝血管瘤病人无需任何治疗,这一点已达成广泛共识,有学者甚至认为考虑节约医疗资源可不予随访观察。而对于直径>5 cm的肝血管瘤是否需行手术切除,需要进一步评估。
1、治疗指征
严掌握肝血管瘤的外科手术适应证,具体包括:有与血管瘤明确相关的严重症状;不能排除恶性;肿瘤破裂出血;肿瘤迅速增大;出现 Kasa-bach-Merrit综合征等并发症。
肝血管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这可能和瘤体压迫Glisson鞘、瘤体内梗塞或出血等有关。但仅仅根据此项症状作为手术的适应证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消化道溃疡、胆囊结石、食管反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其他可能伴随的消化道疾病也可引起类似症状,同时部分病人由于精神负担过重也会出现腹痛症状,因此临床上有时难以明确症状与肝血管瘤之间的因果关系。
同时,大部分肝血管瘤病人外科处理后症状改善比较满意,但约25%的病人术后仍存在腹痛等症状。因此对于这类病人,应首先排查其他疾病,仔细甄别,并予以心理疏导、适当的镇痛治疗,切不可仅根据病人主诉即盲目选择手术治疗;即便最终选择手术,也应告知有可能症状不能获得改善,以免术后落入两难境地。前面已经提到无论血管瘤大小,只要是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病人均无须治疗,定期随访即可。但对于体积巨大且生长迅速、位于肝包膜下的病人,有自发性或创伤性破裂的潜在性危险,可作为手术的适应证。但是如何具体界定生长速度仍然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当瘤体直径>5 cm且生长速度为每年瘤体直径> 2 cm时即可行手术治疗。
2、治疗方法的选择
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血管瘤缝扎术、肝动脉结扎术、血管瘤剥除术、肝切除术、肝移植术、肝动脉介入栓塞、射频消融甚至药物治疗等。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血管瘤缝扎术和肝动脉结扎术现在多已不常用。肝移植术主要适用于弥漫性或无法切除的、已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或并发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巨大血管瘤,受限于供体短缺更是极少应用。针对肝血管瘤治疗的药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索拉非尼、贝伐单抗等仅见个案报道,其疗效尚在探索之中。目前临床应用最多且疗效最为确切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外科手术切除包括血管瘤剥除和肝切除。另外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肝动脉介入栓塞和射频消融等治疗方法具有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需要明确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法,治疗的适应证和手术切除适应证都是一致的,绝不能为了所谓的“微创”和“疗效”而放宽适应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