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皮肤病是指由于各种物理性因素(机械磨擦、温度、湿度、光线、电磁辐射波、压力等)作用于皮肤,对人体皮肤的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的皮肤损伤。这种疾病的发生与全身情况、性别、年龄和部位有一定关系。
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刺激强度超过一定的程度。
2、皮肤敏感性增强。
3、皮肤耐受性降低(阈值降低)。
第一节 日光性皮肤病
日光性皮肤病指日光照射于人体可引起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性变化,甚至激发皮肤的癌前期病变及诱发皮肤癌。日光引起的皮肤病可分为:日晒伤,光毒反应,光变态反应等。根据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日晒伤和多形性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多发于盛夏酷暑季节,好发于颜面、颈部、手臂、手背等部位。中医学根据日晒后皮肤成疱的特点,称之为“日晒疮”。
【病因及发病机制】
阳光照射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但引起日光性皮炎的原 因却不是单方面的:常见的就是对野菜等的摄入不科学,比如灰菜、苋菜、萝卜叶、猪毛菜、芥菜和菠菜等一系列过敏性食物的摄入;四环素软膏、煤焦油类制剂、补骨脂素、白芷素等过敏性药物的使用;还有就是如佛手柑香油、柠檬油、檀香油;内服药有四环素、灰黄霉素、氯丙嗪、双氢克尿噻、速尿、利眠宁及阿斯匹林等外搽的药物的香料等。
日晒伤是日光暴晒后皮肤接受了超过耐受量的中波紫外线而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光毒反应是任何个体接受了超量日光照射或虽为常规照射量,但皮肤含过量能吸光的物质或其他光敏物质是皮肤表面出现的急性损伤性反应,长期反复大量日晒也可引起光毒反应。
光变态反应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的人群中,当体内存在有的一定数量光敏物质时,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光化合物,并与体内大分子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使淋巴细胞致敏,发生皮肤变态反应,
日光中的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后,引起皮肤被照射的部位出现急性炎症反应。由于中波紫外线作用浅表,仅表现在皮肤的表皮。且日光强烈照射后会很快造成皮肤表皮角朊细胞坏死,并释放介质导致真皮血管扩张,从而引起组织水肿。随后黑素细胞在日光的强烈照射下,加速合成黑素,从而使被晒皮肤变黑。
【临床表现】
1、日晒伤多在日光强烈照射后4~6小时,在被照射皮肤出现边界明显的红斑,严重者可出现水肿,12~24小时达到高峰。并伴有局部灼痛或刺痛,有的可能会出现局部瘙痒。更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2、多形性日光性皮炎,表现为不同形状的红斑、丘疹、风团或水疱。以小丘疹及丘疱疹最为多见,少数患者表现为红斑水肿或斑块。这种表现最具特点的是,日晒加重,避光则减轻。 日光性皮炎皮疹常反复发作,日久可发生苔藓样改变,色素增加。一般到秋季以后逐渐减轻,来年春季复发,可持续多年。皮损部位有烧灼感、痒感或刺痛。轻者1~2天皮疹可逐渐消退,有脱屑或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重者可伴有类感冒症状,如发烧、乏力、全身不适等,约一周左右即可恢复。
【诊断】
1、根据在日晒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受晒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水肿红斑,重者可出现水疱,患处有明显的烧灼感或刺痛感。24小时内达高峰,红斑水肿消退后有糠状或大片脱屑,色素沉着的典型表现可确诊。
2、光毒性和光感性两种反应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分,有时初起是光毒性反应,但继之可产生光变态反应,或两者同时存在。
3、本病需与接触性皮炎和烟酸缺乏症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刺激物病史,与日晒无关。可发生于任何季节,皮疹发生于接触部位,自觉痛痒。烟酸缺乏症。除日晒外非暴露部位也有皮疹常伴有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症状。
【治疗】
西医治疗日光性皮炎主要有内服药物和局部擦药两种途径。其中,局部擦药在日光性皮炎的治疗中是用得比较多的。
一、局部治疗
(1)2.5%消炎痛溶液(纯乙烯、醇丙二醇、二甲基乙酰胺,比例为19∶19∶12)外搽。
(2)大疱渗出液多时,可用2%~4%硼酸溶液;牛奶液(牛奶和水50∶5)或生理盐水(一茶匙盐溶于500~600ml水中)等溶液进行湿敷,每次15~20分钟,一日2~3次,直到水疱干涸,大部分水疱可不必处理。
二、全身治疗
(1)抗组织胺药:用于刺痒性日晒伤,赛庚啶2mg 3次/d口服;扑尔敏4~8mg,3次/d口服;息斯敏10mg,1次/d口服。
(2)止痛药:阿斯匹林1g,3次/d口服;扑热息痛0.25~0.5g,3-4次/d口服。
(3) 皮质类固醇激素:严重的晒伤可用强的松10mg,3次/d口服,共2~3天,但要在晒伤后36小时内或更短时间内应用,有减轻红肿热痛的作用。尽量避免较长时间或短期大剂量外用皮质激素类药物。
(4)利尿剂:有显著消肿作用,常选双氢克尿噻25g,,3次/d,口服,或25%硫酸镁10ml,加10%的葡萄糖500ml静滴,1次/d。
(5)维生素类:维生素C 0.2g,3次/日,口服;或烟酰胺,每次100mg,3次/日,口服等,都可阻抑或减弱光敏作用。
【预防】
1、经常参加户外锻炼,使皮肤产生黑色素,以增强皮肤对日光的耐受程度。但对日光敏感性较强的病人,应尽量避免日光曝晒。
2、外出时做好防护,如打伞、戴草帽、手套等。还可以外用一些避光剂:如反射性遮光剂,15%氧化锌软膏;5%二氧化钛乳剂;5%对氨基苯甲酸乳剂或酊剂;10%萨罗(salo)软膏等。可于曝晒前15分钟搽在暴露部位的皮肤上。
3、加强皮肤营养,平时多食新鲜果蔬,适量吃点脂肪,以保证皮肤的足够弹性,增强皮肤的抗皱活力,维生素C和B12能阻止和减弱对紫外光的敏感,并促进黑色素的消退,且可恢复皮肤的弹性,故夏季应多食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品。
第二节 放射性皮炎
放射性皮炎是由于放射线(主要是β和γ射线及X线)照射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性损害。本病主要见于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及从事放射工作而防护不严者。
【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长短分为急性、慢性放射性皮炎。
1、急性放射性皮炎:当皮肤受到红斑剂量的离子辐射时,经过24小时的潜伏期,出现可见的红斑。大多数患者放疗引起急性反应通常很轻,并限于小范围内,如照射区皮肤的干燥、红斑、脱屑、轻度出血,通常持续数周。完成放疗3~4周后,形成血痂,发生再上皮化。延迟愈合(6~8周后)常与软组织感染有关,较为少见。
当皮肤受到大剂量离子化辐射时,可形成急性反应,其程度取决于照射的剂量、性质和时间,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水肿、糜烂或溃疡,伴疼痛。皮肤变黑伴脱屑。消退时间需数周至数月。受大剂量放射的皮肤永远无法恢复正常,它失去附属器结构、干燥、萎缩、光滑,并有色素减退或色素脱失。
2、慢性放射性皮炎:长期的亚红斑剂量的离子慢性辐射,将产生不同程度的皮肤及其下部组织的损伤,潜伏期数月至数十年不等。缓慢隐匿地进展,特征性表现为皮肤干燥、萎缩、变薄、发硬、无毛,继而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及不同程度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自觉瘙痒或烧灼感,以后可伴溃疡形成、疣状角化过度及皮下纤维化。甲色晦暗,甲板增厚、纵嵴、脆裂。毛发稀疏脱落。皮损处可继发癌变,最常见基底细胞癌,其次鳞状细胞癌。
【检查】
如果皮损角化呈浸润性则需做活检。放射性溃疡如果存在3个月以上,则应做切除性或非切除性活检。
【治疗】
1、放射性皮炎的治疗包括支持治疗、控制疼痛以及预防感染。患者应避免穿着紧身衣服以减少摩擦;可用水配合温和的香皂适度清洗皮肤;接受放疗时建议患者日常使用温和护肤品,如维生素E乳膏等。在愈合阶段,要求患者保持照射组织清洁,在清洗后注意干燥。
2、局部治疗是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支持治疗,淀粉和润肤剂有助于干性脱屑(皮肤的无痛性脱屑)。对于潮湿性脱屑(疼痛性表皮全层的丢失)参照烧伤的治疗,采用封闭性的敷料和护理以预防感染。外用糖皮质激素有止痒和抗炎的作用,特别是在光损伤的区域。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软膏有助于预防皮肤的真菌感染,尤其是在擦烂的区域。用于创口修复的含有三乙醇成分的软膏也可用于急性放射性皮炎的治疗。
3、慢性放射性皮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以外用润肤剂,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皮肤的坏死和溃疡必须严密监视以防发生感染。一些物理按摩被推荐用于改善皮肤的纤维化。
4、早期清除癌前角化病和溃疡可预防发生癌症,用冷冻术、氟尿嘧啶、咪喹莫特或局部5-ALA-PDT治疗放射性角化病有效。采用切除术时,常要求完全清除病变,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放射性鳞状细胞癌容易转移,需要做仔细的随访,并对局部淋巴结做定期的检查。
第三节 冻疮
冻疮是由于暴露于零度以下寒冷环境引起的局限性、红斑性炎症损害。
【病因及发病机制】
暴露于寒冷、潮湿的环境是发生冻疮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发生在秋冬季,尤其温带气候地区冬天降温急剧并且环境潮湿时,冻疮较多见。在没有中央供暖的地区最常见。妇女、儿童和老人常受累,儿童可能与冷球蛋白或冷凝集素有关。
冻疮是对寒冷、潮湿、非冰冻环境的异常炎症反应,组织学上证实冻疮为一种淋巴细胞性血管炎。好发生在肢体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鼻尖、耳边、耳垂和面颊部。现代医学认为冻疮是因为患者的皮肤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袭,使末梢的皮肤血管收缩或发生痉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得氧和营养不足而发生的组织损伤。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
手脚和耳廓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末梢部分,亦是冻疮的好发部位。气温突然降低,末梢血管内的血流也随即变得缓慢。当温度低于10摄氏度时,上述部位的皮下小动脉遇冷收缩,静脉回流不畅,从而发生冻疮。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为血管先天性变异、血管狭窄导致血流不畅而诱发冻疮的。
【临床表现】
冻疮表现为单个或多发的肿胀性鲜红或暗红色斑疹、丘疹或结节,境界不清,严重者可见水疱和溃疡。初起为局限性蚕豆至指甲盖大小紫红色肿块或硬结,边缘鲜红,中央青紫,触之冰冷,压之退色,去压后恢复较慢,自觉局部有胀感、瘙痒或烧灼感,遇热后更甚,严重者可有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经久不愈。
一类特殊的冻疮发生于大腿部,多见于经常穿紧身不透气裤子的人,表现为蓝色至红绀性斑块。肢端冻疮也常见于有饮食障碍的患者。刻意减肥而运动过度的人也易得冻疮。自然病程会持续数周,具有自限性。
【检查诊断】
对于复发性、慢性、迁延至温暖季节或治疗效果差的病例,则应查找潜在的病因。必要时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自身免疫谱、冷凝蛋白、冷凝集素、老年人外周血管成像、组织学和免疫荧光检查。全血计数以排除溶血性贫血和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冷球蛋白、冷凝集素和冷纤维蛋白原水平以排除对寒冷敏感的异常蛋白血症。血清蛋白电泳以排除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冻疮样红斑狼疮有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和血清学证据(如ANA阳性)。好发于鼻部的狼疮样冻疮通过组织学结节病的特征明确诊断。
【治疗及预防】
1、必要时使用外用止痒药,如糖皮质激素、樟脑软膏等。若发生水疱和破溃者,可外用抗菌药膏。
2、口服硝苯地平20mg,3次/d,是目前治疗和预防特发性肢端冻疮、减肥引起的冻疮的有效药物。烟酰胺100mg,3次/d,或双嘧达莫25mg,3次/d,可改善血液循环。配合芦丁及维生素E,中药可用当归四逆汤。
3、日常偏方:
(1)“十滴水”外擦冻疮局部,每天6~10次,对于冻疮未溃者疗效较好;若局部皮肤破溃糜烂,可先用红霉素软膏涂擦,待炎症消散后再使用十滴水。
(2)冻疮刚刚开始时,每天晚上用电吹风边吹边揉,几天后即可好转。
(3)用伤湿止痛膏贴敷局部治疗皮肤红肿、自觉热痒或灼痛的一度冻疮,取得良好效果。方法是先用温水将患处洗净,擦干后将药膏紧贴在患处皮肤上,一般贴24小时可痊愈,如未愈可再换贴几次。皮肤破溃或过敏则不宜贴敷。
(4)香蕉:每晚用热水洗患处后,取香蕉去皮,用香蕉肉擦涂皲裂处,涂擦后不要洗患处,每日1~2次,数天即愈。
(5)冻疮初起时,用热醋涂抹,醋干后,再行涂抹,一日数次,可见效。
(6)冬季如有人生冻疮、可在温水中加入少量啤酒,浸泡20分钟,即可马上缓解冻疮带来的痛苦。这是因为啤酒中维生素B1.B6有抗神经炎、皮肤炎和促进肌肉生长的功效。冬天坚持用加有啤酒的水浸泡洗用,可防止和治疗冻疮、脚气等。
【预防】
适当的衣着加强保暖、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保持足部干燥多食高热量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均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第四节 痱子
痱子是因小汗腺导管闭塞导致汗液潴留而形成的皮疹。通常发生于热、湿气候中,如热带和温带夏季的湿热气候中。
【病因】
由于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出汗过多,汗液蒸发不畅,导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入周围组织而引起。气温高、湿度大时,皮损增多,气候转凉,皮损逐渐消退。
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胞外多糖物质阻塞了汗液排出皮肤表面,最后形成反向压力导致汗腺或不同部位的导管破裂,外溢的汗液流入邻近组织,形成痱子。
【临床表现】
根据从角质层到真皮--表皮连接的不同水平的汗管阻塞,分为三型,最表面的为白痱;红痱为中间水平的汗管阻塞;深痱阻塞部位位于真皮上部。
1、白痱:细小、清亮、非常表浅和无炎症反应的水疱。卧床患者因发热而出汗增加或衣物阻碍热量和湿气散发如被包裹的小儿,可出现白痱。皮疹无症状,轻微摩擦即容易破裂,因而存在时间很短。
2、红痱:最常见,表现为散在分布、极痒并伴刺痛、烧灼或麻刺感的红色斑疹和丘疹,顶部可见针帽大的水疱或脓疱,皮损可融合。可在暴露于炎热环境数天至数周起病。好发于间擦部位,如肘前窝、N窝、躯干、乳房下、腹部和腹股沟。
3、脓痱:在发生脓痱前有其他皮炎导致汗管损伤、破坏或阻塞而诱发。脓疱明显、浅表并与毛囊相分开。瘙痒性脓疱最常见于间擦部位、四肢曲侧、阴囊和卧床患者的背部。
4、深痱:只在热带发病,且常发生于严重的红痱之后。特征是不痒,正常皮肤色,深在性淡白色的丘疹。出汗后几分钟开始出现,出汗停止后1~2小时开始消退。好发于躯干和四肢。
【诊断】
根据在夏季或高温湿热或通风不良的环境,头面部、躯干出现小丘疹或小丘疱疹,急性发作,无明显自觉症状,诊断一般不难,无需检查。本病须与夏季皮炎相鉴别,两者从分布、部位到皮损形成等方面均不同。
【治疗】
1、一般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患者置于凉爽的环境中,几天至几周可自愈。加强室内通风、散热。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衣宽松。小儿要勤洗澡,及时擦干汗及更换干净衣服;清洗后可外扑痱子粉,发热、卧床病人,勤翻身,经常洗擦皮肤。可进食清凉解暑药膳,如绿豆糖水、绿豆粥、清凉糖水等。 避免搔抓,勿用肥皂洗擦。
2、可内服清热、利湿、解暑的中药或制剂。继发感染者严重时可系统应用抗菌药物。
3、可外用消炎、止痒制剂。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脓痱可外用抗菌药膏,避免使用闭塞性软膏。
【预防】
平时注意皮肤清洁,勤洗澡,保持皮肤干燥,清洗后扑撒痱子粉可预防痱子发生。
1、室内要通风,尽量降低室温,保持凉爽及干燥,湿热的空气对痱子的消退不利。
2、勤洗澡,洗澡时要用温水,禁用热水烫洗,凉水也不适宜,禁用带刺激性的碱性肥皂。洗后要立即擦干。
3、涂痱子粉或爽身粉。这类粉剂多含滑石粉及氧化锌,主要作用是吸汗、干燥、清凉等。
4、得了痱子以后不要涂油膏,因其使用后使皮肤浸软,妨碍汗液蒸发。
5、勤更内衣,穿着宽松单薄布料衣服,这样就可以避免痱子的发生。
第五节 夏季皮炎
夏季皮炎又名夏令皮炎,系因持续的高温、 高湿度的外环境,加上皮肤出汗多又没有及时清洗所致的以四肢伸侧小丘疹为主的皮肤炎症。是夏天的多发病、常见病,多见于30岁以上女性。
【病因及病理】
出汗是夏天人体散热、排泄的主要渠道,在高温天气,人体汗液可达到每小时3~4升,而汗液 中水分占99%,剩余的1%中,一半是以钠、钾为代表的无机盐,一半是尿素、乳酸、氨基酸代谢的有机物。这些无机盐、有机物都不是正常存在于皮肤表面的物质,当水分蒸发以后,这些会滞留在皮肤上,量一多,时间一长,就会对皮肤形成刺激,导致皮肤炎症。
组织病理可见:表皮增厚,真皮浅层毛细血管轻度扩张,血管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皮损主要分布于四肢伸侧,以双下肢胫前最为常见,对称发病。典型症状为皮损初起为粟米大小、比较密集的红斑、丘疹或丘疹水疱,瘙痒明显,并伴有灼热感。由于奇痒难忍而搔抓,搔抓后可见线条状表皮划破和血痂等,消退后会留下色素沉着。整个病程中无糜烂,渗出,温度高,湿度大时,皮损加重,随天气凉爽症状随之缓解,皮疹逐渐消退。
【诊断】
根据湿热的夏季发病,反复发作的红斑基础上小丘疹可以诊断。但须与湿热引起的其他皮肤病如痱子、夏季瘙痒症鉴别。
【治疗】
1、患处可涂炉甘石洗剂,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
2、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症状及皮肤损害的特点,自行去药店选用非处方外用药和口服药进行自我药疗。皮炎初起时,症状轻微,又无剧痒,患者可选用下列外用药,按说明或遵医嘱使用。如艾洛松乳膏(0.1%糠酸莫米松乳膏),尤卓尔乳膏(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皮炎平(0.0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等。
【用药注意事项】
1、在药房购OTC类外用药,使用前必须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2、避免使用曾经发生过口服、注射或外用该药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3、在外用药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过敏反应或刺激现象,应立即停用。
4、若同一种药物的外用制剂有多种浓度,应先选择低浓度药物,然后根据治疗效果,逐步增加药物浓度。
5、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选用不同的药物。一般儿童或女性面部和皮肤皱褶部,宜选择无刺激性、安全度高的外用制剂。
6、外用药一次涂用面积不宜过大,若皮损面积大,可分次轮流用药。 如果使用上述药物3~5天后,症状仍未缓解或继发细菌感染,皮肤破损或伴有剧烈瘙痒,患者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损害健康。
【预防】
1、不宜穿不透气的衣裤,最好穿着棉麻或真丝等全天然的衣裤。
2、可经常用温而偏凉的水清洗患处,切忌为了止痒而用热水烫洗患处。
3、夏天要多喝水,而不宜多喝含糖饮料,多喝水可以稀释汗液里化学成分的浓度。
4、高温天气下尽量多待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频繁外出。外出时无论阴天和晴天最好使用黑色遮阳伞遮光,因为黑色能吸收各种波长的紫外线,以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5、潮湿闷热的季节可以启用空调除湿,以免身体出汗过多。
第六节 手足皲裂
手足皲裂是发生在手足皮肤的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干燥和线状裂隙的一种疾病。既是一些皮肤病的伴随症状,也可作为一种独立的皮肤病。本病是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多见于老年人及妇女。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生与表皮增厚、干燥、外界刺激以及局部活动有关。手足掌部皮肤无皮脂腺,角质层较厚,并在反复活动中发生保护性增厚,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皲裂。但到冬季,气候干燥寒冷,汗腺分泌减少,又缺乏皮脂滋润,再加上各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的刺激和摩擦,使掌皮较厚的皮肤变干变脆,失去弹性,当局部活动或牵拉力较大时,即可将其拉破而产生皲裂。另外,某些皮肤病如鱼鳞病、手足癣、冻疮等均可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皲裂。
(一)内因
1、角层较厚,尤其在掌跖和足跟等部位,因此易发生皲裂。
2、掌跖皮肤无毛囊和皮脂腺,因此当冬季气温低和湿度较小时,缺乏皮脂保护的皮肤便容易发生皲裂。
3、以上因素,加之老年人、鱼鳞病和角化症等情况,造成皮肤干燥,角层更易增厚,在一些外界因素影响下便更易发病。
(二)外因
1、物理性:如干燥、摩擦、外伤等可促使发病。,在生活、劳动中,加上局部动作的牵拉,易发生皮肤皲裂。
2、手足暴露在外,尤其双手,经常接触各种物质,易于受到酸、碱、有机溶媒溶脂作用将皮脂溶解,皮肤失去润滑保护。
3、生物性:真菌、细菌等容易侵入引起感染。如真菌等感染后使皮肤角化过度,失去原有的保护能力。
【临床表现】
(一)主观症状 可以几乎无任何感觉到轻度刺痛或中度触痛乃至灼痛,主要取决于皲裂的深度和范围。
(二)客观症状 患处皮肤干燥,粗糙,增厚,皲裂,皲裂多沿皮纹方向走行,皮损好发于手指,手掌,手缘,足跟及足跖,足缘等皮肤角质层较厚并经常摩擦部位,多发生于秋冬季,天暖渐愈,经过徐缓,根据皲裂的深浅程度,一般可分为三度:
一度:皮肤干燥有皲裂,但仅达表皮,故无出血、疼痛等症状。
二度:皮肤干燥,裂隙由表皮深入真皮而有轻度刺痛,但不引起出血。
三度:皮肤干燥,裂隙由表皮深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常引起出血和触痛或灼痛。
【诊断】
根据好发部位,皮肤角层厚或经常摩擦的部位,如指屈面、手掌、足跟、足跖外侧等。掌跖深浅不一的裂隙,皮肤干燥,变硬,变脆,弹性降低和程度不等的疼痛以及好发于秋冬季,调查患者生活、工作环境,是否与酸碱、有机物接触,是否冬季好发等,以明确病因,即可诊断本病。
要明确是否继发于真菌、细菌感染,继发于鱼鳞病、掌跖角化病。必要时进行真菌学检查、细菌培养和斑贴试验。
【预防及治疗】
对手足皲裂应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否则一旦皲裂形成,治愈就较缓慢。防治措施包括:
①改善劳动、工作环境,冬季注意保暖,劳动后洗净手足,坚持外用润肤剂保护皮肤。
②对有原发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手足癣、湿疹、鱼鳞病、掌跖角化病等。
③轻症者可外用润肤霜剂或软膏。如15%尿素软膏或1%尿囊素乳膏,复方水杨酸软膏,复方尿素霜,维生素E霜,10%鱼肝油软膏。1%尿囊素乳膏是治疗手足皲裂的一种比较理想的药物,其作用有:水合(滋润)、分解及去除角质;刺激上皮增生,缩短愈合时间;对皮肤有安抚麻醉作用,可减轻或解除疼痛。其疗效明显优于15%尿素软膏及单纯脂。
④愈裂贴膏 是以尿囊素、白芨、维A酸及苯丙咪唑掺人到普通氧化锌橡皮膏中制成的硬膏剂型,其中2号(尿囊素0.4,白芨100.0)、3号(尿囊素0.4,维A酸0.2,苯丙咪唑1.0)对手足皲裂疗效显著。用药前先用热水浸泡患处,促使角质软化;如角质过厚者,在浸泡后将增厚角质用刀片削薄,然后按皮损大小剪取大于皮损面积的愈裂贴膏敷贴,每2~3d更换1次或1/d。
⑤甘油搽剂 外用可在3~7d内使手足皲裂治愈,处方:甘油60%,红花油15%,青黛4%,香水1%和75%乙醇20%,将各药混合调匀外搽,3次/d。
第七节 擦烂红斑
擦烂红斑别名褶烂、间擦疹,是皱褶部位的皮肤由于潮湿、温暖、摩擦等引起的以红斑,糜烂为特点的急性浅表性炎症。常见于肥胖的婴儿和妇女。多发生于夏日湿热季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
该病主要是皮肤皱襞处由于皮肤面密切接触,局部湿热散发不畅,汗液潴留,引起角质层浸渍,加之活动时皮肤面不断摩擦刺激而引起急性炎症。常继发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
尿便失禁时由于过分的潮湿、尿和粪便中存在化学性刺激物以及微生物的感染,易引起褶烂。
【临床表现】
皮损好发于皱褶处,如腹股沟、腋下、乳房下、臀沟、腋窝、肘窝、脐窝、颈部、会阴等。皮疹初起时皮肤呈潮红肿胀或暗红色斑,继之浸渍糜烂、渗液。皮损范围与皱褶皮肤相一致,边界清楚。悬附着花边样的浸软发白的鳞屑。继发感染时有脓性分泌物,炎症明显者可伴发淋巴结炎。重者可有水疱和浅溃疡。自觉瘙痒灼痛。
指间糜烂好发于第三、四指间,除有边缘清楚的湿润性红斑外,常有皲裂。
【诊断】
根据皮损部位、形态特点和发病季节等特点,诊断该病并不困难。镜检和培养可证实有无细菌、白念珠菌或皮肤癣菌的感染。
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下列疾病做鉴别:
1、念珠菌性间擦红斑:初发为一小疱,迅速变为脓疱,然后糜烂但无明显渗液,周边常有炎症性丘疹及膜状脱屑;真菌镜检阳性。
2、急性湿疹:原因不明,部位无定,皮疹多形性,渗出明显,境界不清,瘙痒剧烈,易于复发。
3、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多见于暴露部位,常有大疱,炎症较著。
4、股癣:边缘炎症明显,有丘疹小疱和鳞屑,中心自愈,真菌镜检阳性。
【治疗】
(1)用Burow溶液湿敷渗出性病损,每天3或4次。
(2)皱褶部位应经常清洗,尽量不使皱襞面相互接触,使病变处保持干燥,如在皱褶部位撒上干燥粉剂,并以吸湿性棉布隔开。
(3)外涂炉甘石洗剂可起安抚和干燥作用。红斑时可撒粉剂,如硼酸滑石粉、痱子粉、松花粉外扑;或搽硼酸乳膏后再撒粉剂。
(4)初期可用糖皮质激素或激素抗生素洗剂或霜剂,或凝胶剂涂患处,2或3次/d。然而要避免长期使用。
(5)新生儿皮肤褶烂可用鞣酸软膏治疗。处方:鞣酸100g,甘油200g,焦亚硫酸钠2g,蒸馏水20ml,单软膏678g,经加热、搅匀配制成鞣酸软膏1000g。
(6)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时,可湿敷后再外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
(7)糜烂渗液时,先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硼酸溶液清洁局部后扑粉,或用2%硼酸溶液湿敷,亦可用紫草地榆油外涂后再扑粉。有感染者,可在油膏中加抗菌药物如呋喃西林等。
(8)落屑期可用洗剂,如炉甘石洗剂、2%冰片或5%白矾炉甘石洗剂。
【预防】
(1)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应保持凉爽和干燥,使用电风扇或空调是有益的。
(2)衣服需要轻质、宽大,并有吸湿性,避免穿毛料、尼龙及合成纤维。
(3)洗澡、淋浴以保持皮肤皱褶部位清洁干燥,2次/d扑痱子粉或滑石粉。
(4)避免使用封包性油膏、刺激性软膏或化妆品。
(5)在尿便失禁病例,可用有保护作用的软膏、洗剂、粉剂或霜剂。需长期卧床的重症患者用0.02%碘伏液擦浴可预防皮肤褶烂。
第八节 鸡眼与胼胝
鸡眼和胼胝是皮肤由于长期受挤压或受摩擦而发生的角质性增生物。鸡眼为圆锥形角质增生,胼胝则为斑块状角质增生。主要发生于手、足、指、趾受摩擦或挤压部位。鸡眼有压痛症状,可影响手足功能。胼胝常为职业性标志,多无症状,不影响功能,严重者可出现皲裂。
【病因及发病机制】
患处长期受压,摩擦,使局部气血受阻,皮肤失营所致。足部反复的机械性创伤可导致角化过度,这种对损伤的保护性反应可引起皮肤局限性增厚,产生不适感。
如穿着的鞋过小、过紧或鞋的质地过硬;足跖骨过于突出,或是过于瘦薄,也容易磨出胼胝。此外,对于从事某一职业者需要长时间的行走或站立,也可出现特定部位的胼胝。手部反复创伤也可形成胼胝,但通常是无症状。
【临床表现】
鸡眼局部出现圆锥形角质栓,角质栓的核心深入皮内,尖端压迫神经,产生疼痛。
一、鸡眼
1、鸡眼分为硬鸡眼和软鸡眼两类。硬鸡眼通常发生于足趾背侧或外侧,与鞋子紧密接触的部位。而软鸡眼常发生于足趾间。
2、损害为淡黄色的圆锥状角质增厚。其底部向上,尖端向下,像钉子一样楔入皮内,表面略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有皮纹;外观呈黄豆粒大小,或略大一些,似鸡的眼睛,故名“鸡眼”。
3、尖端压迫神经,有明显的压痛。
4、软鸡眼则是发生于趾间的疼痛性角化性丘疹,常呈浸渍状,质软,潮湿,白色,紧邻的足趾可出现对吻损害。通常病期长的鸡眼下方存在骨刺或外生骨疣。
二、胼胝
1、病变范围较大,损害为淡黄色、扁平或稍隆起的角质增生性斑片或斑块,边缘不清楚,表面光滑,皮纹清晰,没有中心核。去除压力后,它可自然消失。
2、好发于掌突出、受压及摩擦部位;
3、多无症状,不影响功能,严重者可出现皲裂和疼痛。产生疼痛时称为痛性胼胝。
胼胝与鸡眼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穿透性中心核且有更加弥漫性的肥厚表现。
【诊断】
1、受压、受摩擦部位发生角质性增生,鸡眼为圆锥形,而胼胝为斑块状,表面光滑,皮纹清晰。
2、鸡眼有明显的压痛,而胼胝无症状。
3、必要时拍X线平片寻找外生骨疣。
4、本病应与寻常疣鉴别,疣与鸡眼均使皮纹中断,而胼胝则使皮纹更明显。削去皮损表面后,寻常疣可见栓塞的毛细血管和多数出血点;鸡眼可见中央半透明、黄白色的核心;而胼胝则为浅黄色的角质,没有镶嵌型跖疣的多数点状栓塞的毛细血管。
【治疗】
1、通常鸡眼和胼胝是由于穿着不适当的鞋引起,因此解除摩擦和压力,换鞋是治疗的基础。在压力增大的部位加软垫,减少挤压与摩擦。
2、削去胼胝、去除鸡眼的中央核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可用鸡眼膏或修脚等进行简单处理减轻症状。可以定期用温肥皂水浸泡后锉掉损害。外用水杨酸和二氯乙酸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或尿素有助于软化胼胝。在仔细削除鸡眼并去掉中心核之后,可涂以40%的水杨酸硬膏,48h后将硬膏去除,白色浸渍皮肤擦掉,再用一次新的硬膏,如此反复,直至鸡眼愈合。
3、鸡眼手术挖除或液氮冷冻、镭射治疗。如果鸡眼下部存在骨性异常,常须将其去掉,这样才能使鸡眼治愈。
【预防】
及时纠正足部畸形,宜穿宽松鞋子,受压或受摩擦部位要注意垫以软质垫子。局部有角质增厚后,可经常用温水浸泡,再用刀削去增厚的角质层,以防鸡眼形成。在生产劳动中,亦应注意戴手套作业,防止胼胝形成。
第九节 褥疮
长期卧床患者,由于体力极度虚弱,或感觉运动功能丧失,无力变换卧位,加之护理不当,致位于体表骨隆突和床褥之间的皮肤组织,甚至肌肉,因持续受压,局部缺氧,血管栓塞、组织坏死腐脱而形成的溃疡,称为褥疮,又名压迫性溃疡。
【病因】
褥疮多见于截瘫患者。其他疾患也发生。好发部位为骶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等处,其次为跟骨、枕骨、髂前上棘、内外踝等部位。
褥疮可以划分为骨骼隆突与长期硬面之间压迫软组织时,渐渐产生局部性区域内的细胞坏死。褥疮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分为外源性、原发性、内源性及继发性等类型。外源性因素产生于软组织之上的机械应力,包括压迫、剪切力及磨擦力;内源因素决定于软组织衰竭的敏感性,包括营养不良、贫血、失禁及感染等。在这些病理因素中,多数支持褥疮的主要因素是长期压迫不活动。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95%以上的褥疮发生于下半身的骨隆突上。67%的溃疡发生于髋及臀部周围,29%发生于下肢。比较典型的褥疮发生部位为骶骨、股骨大转子、坐骨粗隆、足跟及外踝。这些解剖部位是患者经常不变换体位时产生褥疮最危险的部位。
1、颜色深度变化范围由红转白,无组织损失,深度破坏延伸到肌肉、关节囊及骨骼。皮肤的早期改变,白红斑的特征是红斑变化强烈,从粉红色变为亮红色。色斑体现出血管状态变化的严重性,色越重,皮肤的变化更剧烈,可由黑红色变化为青紫色。
2、色斑部位组织中的进一步恶化反应是压缩性皮炎。表皮破裂,以及表皮下出现水疱。可出现大水疱、结痂、鳞屑。经过适当治疗。2~4周可能愈合,无持久性的病理改变。如缺乏认识以及处理压迫性皮炎不及时,可形成溃疡,而导致真正的褥疮形成。
【诊断】
1、多见于截瘫、慢性消耗性疾患、大面积烧伤及深度昏迷等长期卧床患者。
2、多发于骶骨、坐骨结节等骨隆突处。
3、在持续受压部位出现红斑、水疱、溃疡三步曲病理改变。
4、当发生褥疮型溃疡需要与早期颊黏膜癌的糜烂溃疡以及糜烂型扁平苔藓,黏膜慢性溃疡相鉴别
【治疗】
治疗褥疮应该及早开始,原则是解除患处压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创面处理。
1、一度褥疮应定时按摩、变换体位,局部酒精涂擦或红外线照射,若炎症显著,可用0.5%的新霉素溶液湿敷。
2、二度褥疮可外涂抗生素软膏后覆以无菌纱布。
3、三度褥疮应进行清创处理,溃疡小者可外用0.5%硝酸银湿敷,以去除感染。同时可外用促进肉芽组织形成的药物。红斑及水泡期可用红外线照射。表浅溃疡搽龙胆紫。溃疡大而清洁者可采用分层皮片移植,或覆以全层皮瓣。对坏疽性溃疡应去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后再做上述处理。对于创面脓液宜经常培养并做药敏试验,从而指导选择敏感抗生素外用。若无全身感染,一般不需系统使用抗生素。此外对于重症患者应加强支持疗法。
【预防】
1、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对肌张力下降,脑出血及深度昏迷者应30~60min翻身1次,肌张力正常者应每2小时翻身1次,若有条件可采用各种医疗器械减轻局部组织压力或使之交替受压,必要时用汽垫或海绵垫把受压部位垫起,如脉冲式气压垫,喷气式医疗气垫。
2、在搬动病人时动作要轻快,避免推拉病人。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要经常更换床单,保持清洁、平整柔软,干燥。
4、改变局部血循环,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如可经常用50%酒精按摩局部,然后外涂滑石粉每天2~4次
5、排便后要及时清除大小便,用温水擦洗避免局部刺激,以防诱发褥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