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是患儿一出生就有的先天性的心脏血管畸形疾病,其不但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心理也有明显影响。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产生心理问题
术前:先心病患儿,尤其是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由于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严重,患儿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这种特殊环境,影响了患儿的心理问题。大多数父母对先心病患儿过分保护和溺爱,容易降低和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增加了恐惧感。受溺爱的儿童变得过分依赖父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一部分学龄期先心病儿童因为健康问题而不能正常上课,经常的缺课或休学使患儿通常要在家中请家庭教师单独辅导学习,这使患儿感觉孤立。
术后:先心病儿童较健康儿童有更多的住院经历和特殊的疾病体验,即使得到手术纠治,也会较正常儿童具有更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这些情绪和行为问题往往在学龄前期即可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其性格较正常儿童内向,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另外,身材矮小、手术伤疤、紫绀和精力不足也使患儿觉得自己和其他儿童不一样,不正常,在与同伴交往上发生困难。
纠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理问题
家长对先心病孩子在术前除了在饮食与活动方面给予悉心照顾外,还要在心理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既不能因为心脏病而对孩子过分宠爱,养成孩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也不能认为孩子有心脏病而降低要求,使孩子产生自卑和胆怯心理。通过心理支持、疏导,鼓励孩子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消除心理障碍。
在手术矫治后,更要重视心理的康复。在患儿病情稳定,心功能满意的状态下,应逐渐增加患儿的活动量和活动范围,让孩子多接触同龄儿童,通过玩耍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消除孤独心理,父母教育方式上要多采用鼓励式,让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变溺爱行为,使孩子在开朗、愉快的心境下生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父母应抓住患儿的手术矫正后可塑时机,以良好的环境因素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性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