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人类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中国的房颤患者至少有800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患者数量还将继续增加。6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生率3~5%,80岁以上发生率9%。房颤可以引起心悸,胸闷,乏力等不适,严重的可以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内科导管介入消融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但是疗效较差,作为介入消融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后的心律维持辅助方法效果较好。
外科射频消融特点:
1、疗效好:当前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疗效是最好的,能达到90%以上,技术操作较内科导管消融术更直观、简便而有效;
2、准确性高:外科术中房颤消融是在术者看到的情况下进行消融治疗的,消融的线路清晰、准确,可有效避免诸多并发症;
3、并发症少:左心房内90%的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左心房前部向右前突出的部分称左心耳),外科治疗同时切除左心耳,消除了因房颤而导致的血栓形成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脑血栓的发生,而内科导管消融术无法切除左心耳;
4、无放射线:外科射频消融治疗患者无需经历内科导管消融术中长时间的X射线暴露,完全没有放射性损伤的风险;
5、安全迅速:因为外科术中对需要进行射频消融的区域显示的非常清楚,因此能很快的完成射频操作,手术时间大体上需要10-15分钟,远较内科导管消融术时间短;
6、费用低:国内一次导管消融费用为7万元左右,而外科消融治疗费用低,约为4万元。
但是它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手术创伤较大,手术切口疼痛往往是患者顾虑的主要原因。
当前外科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三类:
1、经典迷宫手术(Maze手术):迷宫手术是造成一条能使窦房结的冲动到达房室结的通路以驱动心室,手术避免了心房折返,保留房室同步和术后心房传输功能,同时消除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迷宫手术的疗效非常好,有文献报道窦性心律保持达到98%,并且对右心房功能保护达到99%,对左心房功能保护达到93%。
2、射频消融技术:射频消融是利用高温产生心肌组织凝固,形成瘢痕,消除异常电传导。随着技术的改进,双极射频笔开始在临床应用。双极射频笔消融产生的对周围组织损伤小,能更好维持心房传输功能。有文献报道双极射频消融行患者同期行二尖瓣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房颤,随访6个月,93.1%的患者保持窦性心律。
3、外科小切口房颤消融手术:代表性技术首推为胸腔镜辅助下的WolfMini-maze手术。随着微创消融技术的进步,应用先进的消融设备的同时采用胸腔镜或小切口,,可以在心脏跳动状态下进行心外膜消融,其优点为患者损伤小、操作快速准确、并发症少、疗效好。微创手术避免了传统的正中开胸,损伤小、安全性好,无需体外循环,消融线路清晰准确;同时也避免了内科导管消融需要长时间X射线暴露的放射性损伤。Wolf医师报道,房颤6个月治愈率可达到91.3%,同时免除了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抗凝药物。术后2年总体治愈率为80%,。
房颤的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症范围包括:
1、有明显症状的房颤患者,如需手术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冠心病等;
2、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3、内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患者;
4、因左心耳内存在血栓或高度怀疑有血栓而内科无法行导管消融的患者;
5、同时合并瓣膜病、冠心病的房颤患者。
术后药物的使用房颤消融成功的患者也继续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这有利于窦性心律的维持。在大多数中心在 房颤外科治疗后,常规口服胺碘酮半年,以保持手术效果。常用的药物及剂量为胺碘酮(200mg/天)
展望
房颤的外科治疗已经从传统正中开胸到到机器人辅助心外膜消融,从传统迷宫手术到射频消融,这些深刻变化使外科治疗房颤变得更有效,更安全,同时也在历经多年的技术沉淀,微创技术正引领着外科治疗房颤的新趋势,并将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而这也必然会促进房颤综合治疗的完善与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