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体检时发现胆囊内息肉样病变,息肉样病变是怎么一回事儿需要不需要手术治疗呢?胆囊息肉样病变泛指向胆囊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样病变,是影像学描述而非最终诊断。超声检查胆囊腺瘤、胆囊壁胆固醇沉积常表现为息肉样病变(胆囊腺肌症、胆囊癌表现不同)。
一、胆囊增生性疾病的超声分型
可分为四型:
I型:呈米粒状或桑椹状,且回声均匀,多为胆固醇性息肉。
II型:呈单个或分支状乳头样实质回声的病变,多为胆固醇性息肉,但有时可为胆囊癌。
III型:呈蕈样实质性回声,多为腺瘤,可能为胆囊癌。
IV型:为不规则隆起实质性回声,恶变的可能性极大,即使是病灶较小也就高度怀疑为恶性。
二、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临床分类
分类一 (胆囊非结石性疾病)
1、胆囊息肉样病变
2、胆囊腺肌症
3、胆囊癌
分类二
1、胆固醇性息肉又称胆固醇沉积症,占
2、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占
3、息肉型早期胆囊癌占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
一、分类
1、肿瘤性:胆囊腺瘤(文献报导癌变率6%~36%)
2、非肿瘤性: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黄色肉芽肿、异位胃黏膜、异位胰腺组织
二、临床表现
1、多无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右上腹不适、隐痛、腹胀等 超声:首选,核心是鉴别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检出率92.7%,特异性94.8%,假阳性率5.2%;该类息肉特征是:大多数小于10mm,多发为主,多见于胆囊本部,可见细小的蒂,富含胆固醇者可见微弱声影。
2、胆固醇样息肉:多发性小息肉,胆囊壁上有1个或多个直径0.2~0.5cm大小恒定强光团和稀疏光团,不移动,无声影;有时可见息肉内有胆固醇样核心。
3、腺瘤性息肉:有蒂,单发,直径> 10mm,表面分叶
三、治疗
1、无药物可预防、无药物可消失
2、手术
手术指征:
1、直径
2、年龄> 60岁
3、有胆石共存或息肉迅速增大者,其中息肉大小是决定是否手术的关键因素
目前对该类病变的治疗趋势是保守治疗为主,定期(3~6个月)复查B超,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下列情况,需手术治疗:对诊断发生疑问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合并胆囊结石者,病变明显增大者。
对暂不需手术的患者主张超声随访(随访期间尚无统一标准,有报道认为PLG < 5mm者应每年B超随访1次,直径5~10 mm,每3~6个月随访1次)
胆囊腺肌症(Adenomyomatosis of gallbladder)
一、分类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无特殊与胆囊炎、胆石症相似,且多与二者同时存在
影像学检查发现R-A窦可诊断,进食后胆囊腺肌症患者的胆囊收缩亢进,脂餐试验表现不同于胆囊炎和胆囊癌,后2者脂餐试验胆囊常收缩不良
1、弥漫型(整个胆囊壁呈弥漫性增厚)
2、节段型(在增厚的胆囊壁中段出现环状狭窄,把胆囊分隔成相互连通的2个小腔,以至胆囊形似葫芦)。
3、局限性又称基底型(胆囊底部囊壁呈局限性增生),以此型多见。术前不易做出诊断,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鉴别诊断:
局限型:与胆囊癌、胆囊息肉
弥漫型:与慢性胆囊炎
节段型:胆囊先天性隔膜、胆囊扭曲、折叠
三、治疗
手术指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1、有学者认为胆囊腺肌症为胆囊癌的癌前病变,而且易并发胆囊结石,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
2、有学者认为怀疑癌变或合并结石为手术指征
3、问题:确诊最终依靠病理,术前诊断困难
应确立高度提示胆囊腺肌症以及需手术的影像学指征超声下胆囊壁> 5 mm的非炎性增厚或不规则增厚,应高度怀疑胆囊腺肌症
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
一、分型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浸润型
多位于胆囊底与颈部
前2者表现为隆起型病变,乳头型腺癌绝大多数局限于黏膜层与肌层,预后良好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症状是右上腹痛
影像学:胆囊轮廓不规则,壁增厚,结节样或菜花样隆起
超声首选,内镜超声可判断肿瘤浸润程度、区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
、MRI:胆囊增大或缩小,壁不规则增厚,有强化,邻近肝有侵犯
上腹超声影像学检查特征为:瘤体大于10mm,尤其是大于15mm者更就注意,单发,多位于胆囊颈部,50%可伴有结石。
三、治疗
手术
对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的治疗:一旦怀疑即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而非传统的胆囊切除术。要将胆囊管上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与肝床上的纤维脂肪组织一并清除,术后根据情况给予化疗及跟踪随访。
化疗
胆囊增生性疾病的处理原则:上腹部超声检查(3~6个月一次),了解病情变化。具备下列条件时需手术治疗:病变直径大于10mm,广基单发病变,有增大趋势,年龄大于50岁,胆囊息肉样病变合并胆囊结石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