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离不开手术、化疗和放疗。这些方法都是希望将病灶彻底消除,但在一定程度上,无可避免地会损伤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因此,对于那些晚期、年老体弱的患者来说,不仅耐受性差,疗效还不佳。恶性肿瘤“绿色治疗”模式,以年老体弱、放化疗失败患者为对象;以局部微创手术+天然中药或(和)生物靶向治疗为主要手段;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以低损伤、可重复治疗为特点;局部微创手段具有多样性。我院倡导的“绿色治疗”,正逐渐形成肿瘤治疗新体系。
中医学认知的恶性肿瘤
l 恶性肿瘤是一种阴阳合体的邪气
中医有“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之论,惟阴阳合体,方有生命迹象。应用“微观辨证”方法,借助于现代诊查技术,可以清楚地看到肿瘤在体内的明显占位,其体有形可征,属“阴”,即肿瘤“体为阴”;肿块均具有生长发育趋势,局部温度升高,具有“阳动”的功能,即“用为阳”。因此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是一种阴阳合体的邪气,具有生命属性。
瘤体寄生于体内,与五脏六腑血脉相连,类似一个病理性脏器,形成了体阴而用阳,易走窜于周身各处,夺人气血四大主要特点。
一、“护场”具备限制肿瘤转移的能力
随着现代化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利用先进的 PET/CT,就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存在着一部分代谢相对旺盛的组织。结合中医外科学的理念,我们认为,这就是中医学所谓“护场”的延伸。
《医宗金鉴》中记载,“护场”即四周红肿不散的疔。 “护场”的存在,代表正气尚能够约束邪气,也可以说,“护场”具备一定限制肿瘤转移的能力。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肺癌患者以氩氦刀微创治疗后,在 PET/CT 结构和功能双重监测下,发现残存的癌旁组织即“护场”制约了瘤灶的发展,病人可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以“护场”解释肿瘤及其周围组织邪正盛衰的关系,从全新的角度解释了肿瘤转移的病机,为中医研究防治肿瘤转移、扩散提供切入点。
二、治疗不必追求“除恶务尽”
《内经》有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圣人垂,此严戒,是为万世福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中也记载,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可见,中医治病,并非要医者完全、彻底地将病邪消灭干净,更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保护患者的“正气”。
“正气”是抵御“邪气”的核心手段,医生的任务是要打破正邪交争中,对正气的不利局面即可。这就要遵循中医外治的两大原则,一是在打击邪气的同时一定要顾护正气,所以追求的技术都是微创甚至是无创;二是遇到已经转移的患者,即“大恶之病” ,我们可以攻击主要肿瘤病灶,打破正邪平衡,达到压制邪气扶助正气的结果即可。
三、局部应与全身分开“对付”
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对全身与局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不均衡性。恶性肿瘤患者通常会出现整体多虚多寒,局部多实多热的不同表现。随着肿瘤的生长繁殖,会消耗大量阳气与阴血,气虚无力率血行,脉道充盈不足,四肢肌肉失养,使得周身倦怠乏力;气机失调,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则致精神困顿萎靡甚至神志不清;气血失调影响水液代谢,造成水湿不化,造成水肿或腔隙积液等,因此需要将局部与全身分开“对付”。
四、“内病外治”是中医特色之一
“内病外治”是中医的特色治疗之一,包含了中药外用、针灸、按摩、导引等多种方法,具有作用直接、操作方便、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药外用是通过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或黏膜使之吸收,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理瀹骈文》在论述膏药作用时指出,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有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在治疗中,由于肿瘤与机体血脉贯通,往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容易使治疗陷入困境。故肿瘤的治疗宜以外治技术为先导,先用“截法”切断瘤体与机体的血脉联系,继之以“拔法”毁其根。待瘤体损毁之后,再用内服之药调理,既补机体之虚,又祛残存之邪,以防死灰复燃。
l “绿色治疗”提倡最大限度保护机体正气
不同于常规治疗模式,恶性肿瘤的“绿色治疗”以维护患者生存质量为首要目标。这种疗法是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现代微创技术纳入中医外科体系,将中医外科技术现代化,实现了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并提倡在最大限度保护机体正气的前提下追求疗效,具有可持续、可重复、低损伤、易耐受等特点。该理念的提出,不仅对晚期肿瘤、老年肿瘤和常规治疗失败的患者具有特殊意义,也对中医治疗技术现代化进行了有益尝试。
“截拔、攻补、调和”三阶段疗法。结合长期临床经验,我们目前已形成“截拔―攻补―调和”三个阶段的“绿色治疗”模式。
第一阶段:局部治疗
治疗要先对肿瘤局部辨证,之后采用现代微创技术直接解决主要矛盾。通常以“消”为主,快速消融局部病灶,祛除局部邪气,降低肿瘤负荷,同时激发全身免疫反应。其中,现代微创技术主要运用氩氦刀局部冷冻消融术、微波消融、射频消融、超声聚焦、光动力技术、DSA 血管介入技术、椎体成形术、热灌注等。之后,再选择合适的中医方法及药物,采用中药外敷、外洗、灌肠、熏蒸、局部瘤灶注射、中药灌注、以及栓塞、围药等方法,作用于肿瘤局部,靶点明确、效果直接、全身毒副作用小,简便有效缓解因肿瘤引起的癌性疼痛、溃疡、肠梗阻、积液等局部问题。
第二阶段:全身调理
根据全身辨证,健脾化浊为大法,恢复脾胃分清泌浊功能为目的,以“补”为主,制定治疗法则,应用中医药、化疗、生物技术治疗、内分泌治疗等全身治疗,扶正与驱邪并重,改变人体正气与局部邪气的力量对比。其中,中药调理时,祛邪主要应用小毒药、虫类药,如生半夏、全蝎、蟾皮、蜈蚣、白花蛇等;扶正主要应用补脾益肾药物如茯苓、白术、党参、生熟地等,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驱邪不伤正,改善机体内环境,使脏腑平衡条达,增强机体抗邪气的能力。
第三阶段:调整体质
以中医药治疗为主,使机体气血阴阳调和,以“和”法为主,调整体质状态。方剂以景岳全书五福饮(人参、当归、白术、熟地、甘草)与四逆散等加减为主药,通过分析患者体质状况辨证用药,改变内环境,使之不利于癌症的生存,预防复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