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死于这一疾病的620万,占死亡人数的12%,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改善,预计到2020年,每年新发的病人将达1500万,己成为继心脏病、脑血管病后又一重大疾病,且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居各大疾病之首。
目前,手术、放化疗、生物靶向治疗等多种综合治疗已应用于肿瘤患者,传统中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统计,有近1/3的肿瘤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接受了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病与“虚”、“痰”、“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内虚”又是发病主要因素。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经》“风雨寒湿,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在内虚的基础上,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体内阴阳不和、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结为肿块。因此治疗多采用补虚扶正、化痰解瘀等方法。但是,目前中医药治疗肿瘤大多仍局限于对手术、放化疗等西医治疗的减毒与增效方面,而对瘤体的缩小乃至根治尚未达到满意疗效。因此有医家认为,上述病因的阐释很难体现恶性肿瘤的本质特征,单纯根据以上理论指导临床也难取得满意疗效。因此,近年来关于“毒邪”致癌,“从毒治癌”,受到越来越多医家的关注。在中医学中,毒邪是一种致病广泛的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风苛毒”,《素问?刺法论》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可见,《内经》毒邪的概念是指有强烈致病作用,对人体毒害很深的邪气,是有别于六淫的特殊病因。疾病困人多为毒气猖狂,而诸毒最易致肿瘤。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癌毒”致癌的概念,认为“癌毒”是恶性肿瘤之根本,“癌毒”是恶性肿瘤这一特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应是认识和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着眼点。这些提示我们对恶性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应有更深入的研究,以求在治疗上有所突破。
1、“癌毒”概念
1.1“毒”的含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谓:“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从中从毒。”这里“毒,厚也”,形容作用剧烈;“害人之草”,说明是一种致病物质;“往往”,茂盛貌;“从中(象草木初生),从毒(表示祸害),”即为会意字,指有剧烈致病作用的草。“毒”的含义主要概括为三方面,一是泛指治病的药物或药物的毒性和偏性等,明?张景岳《类经?疾病类?五脏病气法时》:“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其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盛,而欲救其偏,则惟气味偏盛者能之,正者不及也”。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又称药物致病(即毒副作用)为“药邪”,亦称药毒。二指病证,多见于外科,如丹毒等;三指病因,包括能对机体产生毒害或毒性作用的各种致病物质。广义泛指能使人暴烈致病的各种物质;狭义指六淫“邪化之毒”。“邪盛而为毒”,即邪气过盛,达到一定程度,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便成为毒。
1.2毒邪与癌毒
1.2.1毒邪
“毒邪”,可认为专指病因之毒,包括外毒和内毒,外毒包括化学因素,生活环境污染毒素、饮食中的各种毒素等;内毒素包括由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久积体内,郁久所产生之痰湿、湿毒、疲毒等。
1.2.2癌毒
周仲英教授认为癌毒是导致肿瘤发生的一种特异性致病因子,属毒邪之一。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人体有明显伤害性的病邪,具有增生性、浸润性、复发性、流注性等特性。“毒邪”致病具有其独有特点:一是峻烈性:致病力强,危害严重,虽体质强健者,亦在劫难逃;二是顽固性:毒邪凝结气血,胶着不化,缠绵难愈;三是相兼性:毒邪往往相兼为病,如湿热毒、痰湿毒等。“毒邪”与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其导致癌症疾病的特殊性,又将之称为“癌毒”。
1.3癌毒的产生
癌毒的产生是较复杂的过程,古代医家早有记载,多认为有三方面:一为癌毒外客,如《灵枢?九针论》:“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灵枢?百病始生》“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说明四时八风,寒(邪)、热、风邪夹毒等外邪可直接外客而致癌。二为气滞郁毒:如《格致余论》指出:“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滞,遂成隐核……又名乳岩。”《名医指掌》曰:“隔病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隔而生痰,久则痰结成块,胶于上焦,道路狭窄,不能宽畅,饮则可入,食则难入,而病已成矣。”提示乳岩、噎隔等肿瘤的发生与七情郁毒有关。三为饮食酿毒:《妇人良方》“妇人Y痞,由饮食失节,脾胃亏虚,邪正相搏,积于腹中,牢固不动,故名曰Y。”《济生方》“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肮……久则积结为Y瘕。”饮食不节、嗜酒、嗜食生冷及高粱厚味可损伤脾胃,酿毒体内,导致肿瘤发生。
1.4癌毒的分类
因人体感受邪气不同,人之体制状态各异,因此癌毒可有阴毒、阳毒之分,若感受外毒性质属阳,则阳毒侵入机体,与人身之阳相加而成热毒,易耗伤阴液,出现热毒炽盛之征;若感受外邪性质属阴,则可遏机体之阳气,开始见阴盛则寒之象,日久向两方面发展:一是郁久形成阴毒,二是寒郁日久化热,转成热毒。邪毒与病理产物瘀血、痰湿互结,结滞难化,积聚不去,久之成癌。
癌毒多与痰、湿、瘀、火等相兼共同致病,故有热毒、痰毒、湿毒、瘀毒之分。
1.5癌毒特性
1.5.1癌毒区别于一般邪气,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正常组织异化而产生的“新物种”,对机体破坏力强,有大毒。
1.5.2癌毒不同于普通的痰瘀、气滞等无生命的病理产物,是活着的生命体,需要营养供应,极易耗伤人体正气。
1.5.3癌毒与正常组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癌毒组织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共性远远大于其差异,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形成共荣、共损的局面。癌症的临床治疗中经常见到,攻邪即伤正(例如化疗以毒攻毒),扶正亦助邪(例如动物试验证实人参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往往形成正盛邪亦盛、邪伤正亦衰,正邪缠绵难解的局面。
1.5.4与外来微生物不同,癌毒往往聚而成积,形成活体组织,并在癌积局部营造脉络,掠夺营养,使积块无限增长;同时,癌积损毁周围脏器经脉,阻碍气机。使机体正气虚衰,气机阻滞。
1.5.5癌毒不仅在局部无限增长,而且循经流注,在全身各部位形成大小不同的癌积,造成机体脉络空虚,气机壅塞,正气耗竭。
1.5.6癌毒比正常脏器更能抗拒“毒药”的打击,往往对各种不同的药物同时产生耐受性(multi--drugresistance,MDR),常常造成“以毒攻毒”治疗伤正而不能祛邪,致使邪气盛而正气竭。例如癌细胞能快速大量分泌耐药蛋白,并形成组织耐药,导致化疗失败,同时化疗副反应会造成严重的机体损伤。
1.5.7癌毒之伏毒、蓄毒之说
《中藏经?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曰:“夫痈疡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之不流而生矣,非独营卫壅塞而发者也”。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有:外源性因素(化学致癌物、霉菌毒素、致癌病毒等)、内源性因素(遗传等),癌毒包含了一切外源性致癌因素,其长期累积致癌的特点,中医称为伏毒。恶性肿瘤是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事件长期累积形成的,因此癌毒包括了一切外源性致癌因素,其长期积累致癌的特点,中医可称为“伏毒”。伏毒长期持久地蓄积体内致正常细胞多次发生基因突变,最终转变为癌细胞,逃脱免疫监视,形成结毒。癌毒猖獗乖戾,易损伤正气,一旦形成,难以根治,并容易复发,预后极差。具有隐匿性、增生性、浸润性、流注性、顽固性、易伤正气等特性。癌毒深藏,其形难辨,发现时多属晚期,当机体正气亏虚,不能约束癌毒,或癌毒凶猛,正不盛邪,癌毒循经络流注,舍于他处,常见犯骨、犯肝、犯脑,而出现转移癌。
2、癌毒致癌病机
2.1痰、热、疲毒内蕴形成肿瘤
2.1.1热毒:清代顾松园认为:“烟为辛热之魁,极能伤阴”。长期吸烟,热毒内蕴;另外,六淫七情皆能化火,痰疲日久皆可化热,热郁日久,化为热毒,热毒羁留体内,酿生癌毒,渐长成块而成积。正如《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所说:“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热毒深藏”。郁仁存教授认为,热(火)内蕴形成肿瘤、血遇火热则凝,津液遇火则灼液为痰,气血痰浊壅阻经络脏腑,遂结成肿瘤。肿瘤可因感情抑郁,郁而生火,郁火夹血痪凝结而产生。临床癌瘤患者多见热郁火毒之证,如邪热嚣张,呈实热证候,表示肿瘤正在发展,属于病进之象。如病久体虚,淤毒内陷,病情由阳转阴,成为阴毒之邪,则形成阴疮恶疽,翻花溃烂,经久不愈,皮肉腐黑,流汁清稀。
2.1.2痰毒:痰的产生,可由烟毒犯肺,情志内伤,导致肺失宣降,气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常酿而为痰;或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运化,而成为痰;或火热灼津为痰,痰结日久,酿成邪毒,痰毒内伏而成积。
2.1.3瘀毒:瘀毒可由毒邪直接影响血分而产生,亦可由非毒邪因素影响气机运行,导致气机失司,气滞血瘀,血瘀日久,可从寒化毒,亦可从热化毒,成为瘀毒。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血瘀在内,时发体热面黄,瘀久不消,则变成积聚Y瘕也”。
2.2“癌毒”致“癌”、致“虚”
人们多认为疾病发生多为本虚标实,由虚而得,因虚而致实。癌毒及其产生的病理性代谢产物通过血液、淋巴液的循环扩散到全身,致使整体功能失调,继而耗伤正气,并与气血痰热等纠结在一起,进一步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癌毒内蕴,津液输布不畅,聚而为痰浊;癌毒盘踞,阻滞气机,血行不畅,停而为瘀;癌毒耗伤正气,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缓,也能致瘀;癌毒痰瘀纠结,常常瘀而化热,形成热毒内壅;癌毒阻滞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失健,不能运化水谷津液,可致湿浊内生;癌毒盘踞,不断掠夺人体气血津液以自养,导致五脏六腑失去气血津液濡润,以致正气亏虚;正气亏虚,又易致恶性肿瘤迅速生长、扩散及转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3“癌毒”致使肿瘤复发转移
癌毒是癌瘤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也是致使复发转移的内在因素。癌毒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向原发病灶周围的侵袭扩散;进入中期,癌毒沿络脉、经脉流散,在适宜的环境下又会形成转移病灶;癌毒淫溢,更耗正气,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正气固摄能力愈弱,癌毒的传舍趋势愈盛,形成恶性循环,逐渐进入晚期。
3、从“毒,治癌
癌毒一旦形成就具有迅速生长、扩散和流注等特性,必须及时采取以毒攻毒的手段,最大限度的消灭癌毒。特别是在疾病初期,正气未衰,癌毒亦盛,应加大力量直接杀毒。对于癌症应用解毒药,见于宋代东轩居士《卫济宝书?痈疽五发篇》:“一曰癌,癌疾初发者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不疼痛,逸迹软熟紫赤色,只是不破。宜下大车鳌散取之。然后服排脓、败毒、托里、内补等散。破后用瘾香膏贴之。五积丸散,疏风和气。”其中提到应用败毒之剂以治癌疾。其后又曰:“痈疽之疾,如山源之水,一夕暴涨,非决其要会,支之大渠,使杀其势,则横潦为灾。猛烈之疾,以猛列之药,此所谓以毒攻毒也。”“以毒攻毒”非“虫药”、“毒药”莫属,直接攻毒,直达病所。对热毒、痰毒、瘀毒等,给予清热解毒、化瘀解毒、化痰解毒等治疗。常用八角莲、石上柏、生半夏、天南星、羲术、三棱、水蛙、地鳖虫、穿山甲、全蝎、娱蚁、干蟾皮、露蜂房、乌梢蛇,白花蛇、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苦参等。“以毒攻毒”,不仅限于中药内服外治,其含义还包括现代医学手段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局部治疗手段(如TACE、氢氦刀冷冻、射频消融、抗癌药物瘤内注射等)等。“以毒攻毒”要注意坚持“衰其大半”的原则,如果一味追求以毒攻毒、消灭癌毒,结果会损伤正气,使癌毒复生,将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在疾病中晚期,患者正气已衰,癌毒亦盛时,更应采用攻补兼施,扶正荡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