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到今天,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但是各种介入技术的运用都免不了第一个步骤――建立动脉通路。以前绝大多数介入都是通过股动脉穿刺进行的,10余年前,出现了桡动脉穿刺的方式,由于桡动脉穿刺后患者不用卧床休息,术后能很快下地,受到很多患者的亲睐,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机会也较小,通过十几年的实践,医生们的技术越来越熟练,使得该项技术得以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应用。但是我们也不能据此断言桡动脉穿刺就比股动脉穿刺“先进”,实际上它也不能完全取代股动脉穿刺。桡动脉路径也有一些固有的缺点。
首先,桡动脉直径细小,在术中容易发生痉挛,尤其是个子娇小的女病人,轻则感觉疼痛、影响操作、延长操作时间,重则导致导管无法退出,国内某著名心血管病医院甚至已有多个需要开刀切开上肢动脉才能取出导管的病例。
其次,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桡动脉内膜增生造成管腔狭窄,表现为桡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并由此引起以后中医诊脉困难。对于有慢性肾功能不全,估计需要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最好不用桡动脉路径,以便给以后造瘘透析留下完好的桡动脉。
第三,多年高血压未正规治疗者,常常锁骨下动脉弯曲明显,可能导致导管无法通过或操作困难,最后只好放弃桡动脉路径。
第四,经桡动脉路径,导管支撑力不如股动脉路径强,在遇到冠状动脉弯曲或病变复杂时无法提供足够支撑导致操作失败。
第五,由于桡动脉细小,只能容纳6F导管(内径2毫米),如果遇到需要做对吻扩张或对吻支架时操作相对不太方便,如果需要做血管内超声或旋磨治疗或者需要血管远端保护装置等特殊技术(需要7F以上导管)则无法进行。最后的结果要么是改从股动脉穿刺进行,要么只能得到不是最好方案的治疗。
可见,桡动脉穿刺路径不能完全取代股动脉路径。
如果病人双侧股动脉或髂动脉都严重狭窄、弯曲或存在动脉瘤、动脉夹层等导致股动脉穿刺无法进行或风险增大的情况,应该考虑桡动脉路径。如果病人有心功能不全、呼吸系统问题、腰椎问题等不能较长时间平卧,也应该首先考虑桡动脉路径(现在有了动脉闭合装置,部分解决了股动脉穿刺后须长时间卧床的问题)。
总之,冠心病介入的目的是解决冠状动脉的病变,选择不同的路径只是其中很小的次要问题,患者不必舍本逐末,纠结于穿刺路径,最好听从术者的建议,不要固执己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