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一种疾病
疼痛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会由于多种原因感觉到各种疼痛,它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体验最早和最多的主观内在感觉。 初步统计,在每3个门诊就诊患者中,就有两个伴有各种疼痛病症或症状的患者。
长期以来,人们并不了解疼痛,包括对疼痛的认识比较片面,对疼痛的重视程度及其危害性的认识也远远不够。例如:很多人认为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状,不会危及生命,只要疾病治好,疼痛就会消失,所以大家人抱着忍一忍的心态,不会及时到医院就诊。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疼痛是造成人们劳动能力降低和出勤减少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因素。中青年劳动者每年因疼痛导致劳动时间损失和工作效率下降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12亿美元。
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疼痛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疼痛不仅会导致患者容颜和体力的衰老,使患者从此丧失了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持续的疼痛还会使人的寿命缩短。当疼痛使人中断了工作,进而使人格的独立性受到威胁时,患者就会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和意义,从而导致家庭破裂、自杀甚至危及社会。研究发现,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会直接导致人体各器官系统地功能发生紊乱,使免疫系统受损,加重恶性疾病发生的几率。因此,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长时间的慢性疼痛会损害神经组织,引起神经系统的一种可塑性的改变,最后形成一种非常难以治疗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从而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2001年,美国第106次国会正式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命名为“疼痛研究与治疗的十年”,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疼痛医学的技术与研究。2002年8月,在国际疼痛学会 (IASP)于美国加州圣迭戈召开的第十届世界疼痛大会上,与会专家达成了基本共识: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疼痛是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 目前在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疼痛诊疗被规定为医院的一项基本医疗服务内容。2004年10月11日是国际疼痛学会倡议的第一个“世界镇痛日”。该学会提出了“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的口号。我国疼痛医学界积极响应这个倡议,将每年的10月11日~17日定为“中国镇痛周”,并呼吁中国的全体疼痛治疗医师:主动询问每个就诊患者的疼痛情况;关注疼痛患者治疗,主动问诊疼痛,加强对患者的规范化疼痛评估,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旨在提高医疗界以及全社会对疼痛的关注。从现在做起,创建无痛科室、无痛医院,真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慢性疼痛必须引起重视
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真实存在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类似情况所带来的不愉快感觉及情绪体验”。
有专家指出,疼痛分为好痛和坏痛,只有正确对待疼痛才能趋利避害。急性疼痛是身体器官出现问题的报警先兆,不仅提示及时就诊,还能够帮助医生据此判断病因所在,因此,对急性疼痛不能盲目服药止痛,要及时就诊。慢性疼痛通常指在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持续超过1个月的疼痛,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慢性疼痛可以是某个内脏器官疾病的一个症状,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主症。常见慢性疼痛包括:肌筋膜劳损、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四肢关节痛、骨质疏松症、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偏头痛、肩周炎、网球肘、脉管炎、截肢后幻觉痛等40多种。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错综复杂。
尽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疼痛体验,但是卫生部北京医院疼痛中心主任赵英表示,由于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疼痛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因此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人的身体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开始逐步退化,各项生理指标都有所下降。就像一座滑梯,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要下滑。生理指标的退化往往伴随着慢性疼痛,我们对于疼痛的治疗,就是要降低疼痛对身体的影响,使得人体机能下滑的曲线变缓,让人能更健康地生活。”
慢性疼痛首选疼痛医学
现今,我国镇痛治疗的规范化评估、诊断、药物治疗水平都有很大不足。医务工作者不了解疼痛医学的现象也很常见,不少人对疼痛的认识还停留在“疼痛只是一种症状”的旧观点上。 疼痛的治疗手段,大多数停留在镇痛药物加传统的按摩、热敷、针刺等方法,能直接针对慢性顽固性疼痛的“病根”进行治疗的技术还不多,致使疼痛医学治疗顽固性慢性疼痛的独到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在全国数万家医院中,真正按现代疼痛医学理论和技术设置装备的疼痛科、尤其是建有疼痛专科病房的还不普遍。这也就难怪有不少人误解治疗疼痛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解决问题”。
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疼痛医学是作为专门诊治“疼痛性疾病”的临床学科,与神经内科学、麻醉学、放射介入治疗学、骨科学、物理医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它也是由这些学科的疼痛学研究分支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疼痛医学与其它相邻学科治疗“疼痛”既相互配合,又有明确区别分工。例如,麻醉科以手术中止痛和治疗急性疼痛为主;神经科和肿瘤科主要以药物治疗相关疼痛;理疗科则以物理方法治疗为主。疼痛医学的治疗手段已经从过去的单纯药物治疗,转向多学科综合治疗,其中物理医学发展出很多电和磁疗法治疗疼痛;“影像学介入微创性神经治疗”方法由于止痛效果比较突出而成为疼痛的“克星”。疼痛医学治疗的范围极广,从内科服药到物理治疗再到微创手术,均可应用。
凡经内科用药或外科手术不能解决的疼痛、手术后未能缓解的疼痛、癌痛、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以及顽固性神经痛,应首选疼痛科治疗。通过疼痛科专业系统的治疗,可实现九成镇痛效果,且疼痛复发几率很低。目前,我院还没有疼痛科,您可以先选择理疗科。
慢性疼痛的应对策略
2010年“世界疼痛日”期间公布的一项亚洲首个针对慢性疼痛患者自我用药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60%的慢性疼痛患者都在自行使用止痛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80%的人出现疼痛、感冒等不适症状时会自行买药治疗,最常买的药物就是止痛药。据统计,中国每年通过零售渠道销售的止痛片达上亿盒。乱吃止痛药存在很多潜在危险,很多疼痛患者都因为长期服用止痛药最后合并有其他疾病。首先是对胃肠道的刺激:止痛片、消炎痛等药物可能刺激胃粘膜,引起严重的胃肠反应,诱发胃溃疡,甚至胃出血及穿孔。其次是导致肾脏损伤:长期服用止痛片可能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不全等。
WHO对于止痛总的原则是“给患者更多的益处,不能带来更多的痛苦”。疼痛用药的四个目的和原则是:1、达到最大限度的止痛效果;2、最小的副作用;3、实现最大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4、恢复最高的生活质量。美国医师协会建议使用非甾类抗炎药(如芬必得等)进行治疗,不仅起效迅速、疗效好,而且安全性记录好,其中缓释剂型可持续止痛12小时。但是,关键取决于医生对于非甾类抗炎药合理选用。
专家指出,对于轻微的头痛、牙痛、感冒全身酸痛等,明确原因后,可以自己购买相应的解热镇痛药。但如果连服3天后,没能有效缓解疼痛,就一定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轻微疼痛还可以选择外用药,如传统外敷的膏药以及止痛贴膏。外用药经表皮吸收,对脏器的影响较小。国内著名风湿病学家栗占国教授指出:当颈肩腰背痛,急性扭拉伤、手、膝等骨关节炎患者发生疼痛时,应该首先考虑“扶他林乳胶剂”等非处方外用抗炎镇痛药物。从技术上讲,外用止痛药与口服止痛药效果相当,但凭借其直达患处、快速起效和具备较高的安全性等优势,外用止痛药在国外有较高的使用率。在使用上,应该遵循“足量、足次、足疗程”的原则,以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慢性疼痛治疗三个等级
缓解慢性疼痛的常规治疗可以分三个等级: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含局部封闭注射)和微创治疗。对于单纯服药效果不好或对药品产生依赖性的患者,可以同时采用物理治疗和神经阻滞治疗等。如果慢性顽固性疼痛仍不能改善,可以选择微创疗法------ 影像学介入微创性神经治疗,确切表述是“影像学和电生理引导介入微创神经外科”。影像学和电生理引导介入技术是治疗神经痛的一项新技术,即参照靶区的电生理反应、在X线透视或CT引导下进行选择性、毁损性神经阻滞或精确病灶治疗,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或解除对神经的压迫。脊髓电刺激治疗------ 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缓解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该治疗系统的外观和工作原理类似心脏起搏器,但它是一种遥控的止痛技术。也就是通过微创技术在人体的椎管内放置电极,利用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阻断疼痛信号经脊髓向大脑传递,疼痛信号到不了大脑,病人就感觉不到疼痛,取而代之是一种“麻酥酥”的感觉,从而减轻和缓解疼痛。由于可以避免药物镇痛带来的其他副作用,因此也被誉为“绿色疗法”。
对慢性颈肩腰腿痛患者来说,除了合理治疗外,还必须重视相关的日常保健,患者可以在工作间歇和业余时间对颈肩腰背等部位进行简单有效的锻炼,并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工作姿态和生活习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