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是肝硬化三大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肝硬化腹水的内科治疗主要包括限制钠盐摄入[不超过88mmol/天(2000mg/天)]和口服利尿剂。除非出现严重的低纳血症(低于120~125mmol/L),不必限制水的入量。肝硬化患者慢性低钠血症很常见,但很少因此而死亡。而过快纠正低钠血症会导致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只有当血钠<120~125mmol/L时,才需要补充高张钠。
科学使用利尿剂:口服利尿剂一般选用螺内酯和呋噻米同时服用,初始剂量为口服螺内酯100mg和呋噻米40mg,每日早晨顿服。每3~5天可同时调整两种利尿药的剂量(保持螺内酯和呋噻米100mg:40mg的比例),最大剂量为螺内酯400mg/天,呋噻米160mg/天。单次大量放腹水,随后给予限钠和利尿剂治疗是缓解张力性腹水的最好方法。单次放腹水5L是安全的,并不需要在放腹水后补充胶体液。如放腹水量大于5L,在放腹水后应输注白蛋白(每放腹水1L,补白蛋白8g)。如患者对利尿剂敏感,应在一次放腹水后继用利尿剂和限钠。多次反复放腹水不作为一线治疗。当病人出现严重低钾血症,可以暂时停用呋噻米。对于大量腹水的病人不要求限制尿量,但在治疗后期比较理想的利尿剂剂量是体重每天减少0.5公斤。对腹水张力很大的患者,可先进行治疗性腹腔穿刺术,随后限钠和口服利尿药。对利尿剂敏感的患者应采用限钠和口服利尿药治疗,而不是系列穿刺放腹水治疗。
顽固性腹水及其治疗:顽固性腹水是指对限制钠的摄入和大剂量的利尿剂无效的腹水,或者放腹水后很快复发。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包括:腹水浓缩回输、多次反复治疗性腹穿放液、肝移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和腹腔静脉分流术等。顽固性腹水患者的死亡率很高,6个月的死亡率达50%,而1年的死亡率可达75%。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肝移植。TIPS对治疗顽固性腹水有效,但对降低病死率没有明显的优势,且在治疗后似乎更易出现较为严重的肝性脑病。
不能行穿刺、肝移植或TIPS的患者可考虑腹腔静脉分流术。
肝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HRS)是严重肝功能障碍引起的功能性肾衰竭,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全身动脉扩张和肾脏血管收缩。肝肾综合征预后很差,发病10周的患者生存率仅有不到10%。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血液透析和人工肝治疗、TIPS和肝移植。肝肾综合征的患者应及时行肝移植手术。可应用白蛋白和血管活性药物如奥曲肽和米多君联合治疗I型肝肾综合征。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培养阳性并且腹水中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如>250/mm3)、没有腹内的和手术治疗的感染来源者可以诊断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95%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由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克雷白肺炎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以及肺炎球菌(pneumococci)等细菌引起,因此,经验治疗的抗生素谱要包括这三种常见的致病菌。经验治疗首选三代头孢菌素。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合并应用静脉白蛋白输注。
有腹水的住院患者都要行腹腔穿刺术检查。有提示腹水感染的症状、体征和化验室检查异常(如:腹痛或肌紧张、发热、肝性脑病、肾衰、酸中毒或外周白细胞增多)的患者应重复进行腹腔穿刺检查(不管是否为住院患者)。
腹水中性粒细胞计数≥250/mm3(0.25×109/L)的患者应接受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如静脉注射头孢噻肟2g,每8小时。腹水中性粒细胞计数<250/mm3(0.25×109/L),但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如体温升高或腹痛、肌紧张)的患者,也要接受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如静脉注射头孢噻肟2g,每8小时,同时等待培养的结果。
如果肝硬化患者的腹水中性粒细胞计数≥250/mm3(0.25×109/L),还要行腹水总蛋白、LDH、糖和革兰染色检查,以鉴别SBP和继发腹膜感染。
在没有呕吐、休克、2级及以上肝性脑病或血肌酐大于3mg/dl的住院患者,口服左氧氟沙星(400mg,每天2次)可替代静脉注射三代头孢。
对腹水中性粒细胞计数≥250/mm3(0.25×109/L),并有临床症状提示为SBP的患者,可在诊断后6小时内应用白蛋白1.5g/kg,并在第3天予白蛋白1.0g/kg。预防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包括腹水蛋白浓度小于1.0g/dl、静脉曲张出血及以前出现过SBP。对这类患者应预防应用抗生素。
对有肝硬化和胃肠道出血的住院患者短期(7天)应用喹诺酮类,有助于预防感染;当患者有活动性出血的时候,可静脉应用喹诺酮类抗感染治疗。
一次SBP发作后存活下来的患者应接受每天喹诺酮类的长期预防性治疗,因为这是经大量数据证实的在非住院患者中有效的预防方法。
在有肝硬化和腹水但没有胃肠道出血的患者,当腹水总蛋白≤1g/dl或血清胆红素>2.5mg/dl的时候,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每天应用喹诺酮类都是合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