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周脓肿在小婴儿并不少见。婴儿肛周脓肿大多发生在6个月内。多数患儿是男孩。小儿肛周脓肿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大肠杆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菌和结核杆菌。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肛管周围软组织被肛提肌和盆筋膜分割成多个间隙,间隙中有丰富的血管、淋巴、脂肪、结缔组织,容易感染。小儿肛周脓肿起自肛门隐窝及肛门腺的炎症。
临床表现
患儿哭闹不安、食欲减退、发热38~39℃。年长儿诉肛周疼痛,走路、排便时加重。体检发现局部红、肿、皮温高、触痛明显。开始较硬,脓肿形成后出现波动感。病情进展快,2~3日出现全身症状。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诊断并不困难。
保守治疗。脓肿形成前采用卧床休息、软化大便、全身应用抗生素等方法治疗许多患儿可获治愈。其他方法有39-40℃温水坐浴或温盐水保留灌肠。
手术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这是肛周脓肿传统治疗方法。复发率较高。适用于脓肿形成患儿,切开前要准确定位,浅部脓肿行放射状切口,深部脓肿行直切口,避免损伤括约肌,切口大小与脓肿一致。术后48~72小时取出引流条,换用油纱条,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引流要彻底:切开脓肿后要探查脓腔,分开脓腔内的纤维间隔,以利引流。
预后
肛周脓肿经首次切开后病情演进可形成肛瘘,也可因脓肿复发而形成肛瘘。肛周脓肿患儿最终有10%-20%会形成肛瘘。本病均能治愈。疗效不佳者仅占6~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