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炎(chronic atrophicgastritis, CAG)系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指胃黏膜上皮反复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对以CAG的治疗,,中西医均有不少方法,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从总体来说,其临床疗效不能尽如人意。1980年代医学界普遍认为,CAG是一种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即所谓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从心理入手辅助治疗CAG的研究也逐年增加。本文从多角度对精神/心理因素对CAG的影响及其治疗作一综述,希望可以为临床上从心身角度看待、治疗CAG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方法。
1、现代医学对CAG和心理关系的认识及治疗
1.1
CAG患者心理特征的研究
从各种临床研究发现,CAG的情志影响客观存在,在本病患者中,其异常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以抑郁和焦虑为主。练慧等[2]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研究CAG肝胃不和型与脾胃虚弱型患者心理状态,发现肝胃不和组SDS积分与脾胃虚弱组、对照组比较,p<0.05, 肝胃不和SAS积分与对照组比较, p<0.05,脾胃虚弱组SAS积分与对照组比较, p<0.05。王捷虹等[3]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GL-90) 对CAG伴异型增生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心理状态的研究中发现,CAG伴异型增生的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状态,SGL-90的总分平均为60. 75,SDS机总分均数为41.05, SAS粗总分均数为39.67, 三项均高于全国常模, 其中肝胃不和组抑郁和焦虑状态较非肝胃不和组患者更为明显,二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但在临床上医者往往只注重CAG的内镜和病理表现及患者的症状特征,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故缺乏对CAG伴随焦虑、抑郁异常心理的诊断和治疗,这往往会影响到患者总体的治疗效果,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误诊和治疗不当。
1.2心理因素引起CAG发生机理的研究
对于精神心理因素与CAG发生、发展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酶系统等相关。胃肠的运动和分泌功能主要受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这两个系统的中枢与情感中枢的皮层下整合中心处于同一解剖部位,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及情绪因素的影响[2]。在上述机制中,因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导致诸如:胃痛、胃胀、暖气、泛酸、纳差等症状的产生目前已有证实[4]。
Haug等[5]认为,低迷走神经活性可能作为一种调节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心理因素可影响胃肠生理活动,并引起消化不良症状。HeSS等[6]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不良清绪及不健康行为使非特异性反应系统(Ergotrop1csystem)营养系统(Trophotropicsystem)两者平衡失调,影响植物神经、胃肠道腺体功能等,内稳定失调致胃运动功能、胃液分泌、胃酸含量、胃粘膜血管舒缩功能失常,削弱胃粘膜屏障机制及抗病能力,致使CAG发生并反复发作。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导致慢性胃炎的产生,反过来,疾病又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如心情不畅、情绪压抑、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升高[7]。此外,对精神性胃肠病的研究中,发现其易感性与躯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血缘因素等有关,提示本病深层的根源可能在基因中[8]、这些研究均表明,心理异常是CAG的发病因素之一。
1.3CAG患者的心理治疗
现代社会信息来源丰富,广告及网络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夸大了CAG癌变的几率,导致CAG患者心中的恐惧、担忧加重,甚则夜不能寐,然紧张焦虑的情绪比CAG本身危害更大,更易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医者在药物治疗CAG的同时,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指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9]。即可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按照患者具体的病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疾病,消除恐癌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疗工作,争取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对于焦虑、抑郁症状相对较重的患者,亦可适当运用精神方面的药物治疗,对于精神症状较为复杂、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予以高度重视,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劝其尽快到相关医院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较强的治疗。
2、传统医学对CAG和心理关系的认识及治疗
2.1中医学对GAG的认识
CAG临床上以胃脘疼痛、饱胀、痞闷、嗳气、纳呆等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痞满”、“虚痞”、“胃痛”、“嘈杂”等范畴。一般认为,CAG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临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实夹杂之证,本虚以脾气虚和胃阴虚为主,标实以气滞、湿热和血瘀为主,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气滞、血瘀,其中最主要的病理因素是血瘀,血瘀为该病发生发展甚至恶变的关键病理环节。
2.2情志与脾胃病关系的研究
2.2.1情志的含义
所谓情志,即人在接触、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对事物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并产生爱、恐惧、愤怒、悲伤、不满、失望等丰富的内心体验。中医学将这些内心体验统称为情志。
中医学历来重视人生理病理活动时,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强调"形神合一",情志之变可引发脏腑气血的病变。《礼记》七情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内经》五志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现代中医教材中界定的“七情”,即为宋代医家陈无择提出的新“七情说”,“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
2. 2. 2情志致病
关于情志致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印象大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肝悲衰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肋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灵枢?口问》曰:“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管子?内业》有言:“忧郁成疾,疾困乃死”。《济生方》云:“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类经?会通类》载:“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等等,这些论述了人体脏腑气血的病变对情志活动的影响。
2.3情志与GAG发病的关系探讨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中,情志因素的发病与脾、肝关系甚为密切。文献及临床研究中发现,脾胃功能对七情变化的反应相当敏感,忧、思、悲、恐、怒、喜等情绪的过度变化,均会影响脾功能。李东垣在《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中云:“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脾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灵枢?本神篇》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故七情过度易伤脾,尤以思虑过度为甚。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神志异常,则极易影响脾胃功能,当气机升降失常,气机不畅时,会影响经脉气血的运行以及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诸病乃生,诚如《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朱丹溪有云:“人生诸病,皆生于郁。”故凡过于忧思、忧郁等,均可伤及脾胃,致其运化无权,升降失司,气血不畅,郁久化热,损伤胃阴,或气滞血瘀,胃络痹阻,胃失濡养,久则导致CAG病变。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主疏泄,其疏泄功能表现在疏泄气机,助脾胃运化和疏泄情志两方面。《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 “肝者……魂之居也。”《素宣明五气篇》“肝藏魂”。这些均可着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则情志失畅,多表现为心情抑郁,多愁善感;若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则多表现为急躁易怒;反之,忧思郁虑,愤恨恼怒等不良情绪刺激又会使得肝失条达,诸症内生。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CAG病位在脾胃为阳明之贿,喜润恶燥,多气多血,主受纳,肝与胃两者生理病理关系密切,肝属木,脾属土, 土得木而达,木赖土而荣。若患者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久则损伤脾胃,脾胃弱,运化不力,以致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脾不能运化、转输精微,生化乏源,气血俱虚,机体失养,而渐致胃粘膜腺体萎缩,诚如《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而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病及血,则可兼有血瘀,瘀滞胃体,使CAG病情加重,缠绵难愈,日久还可形成有形之积,发展为胃癌。若肝郁化热化火,可有肝胃郁热之候,出现口干口苦,胃脘嘈杂,舌质偏红,舌苔黄等症状,热盛则更可为毒,重者可形成热毒蕴结之证。肝胃郁热,久则胃之阴津受损,而致胃阴不足之证,阴虚难复,治疗困难。
情志因素在CAG的发病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本病中情志影响的具体表现以抑郁、焦虑为主。焦虑症属中医r志病的范畴,其内容散见于“不寐”、“烦躁”、“善恐”、“惊悸”等病证中。肝郁化火是焦虑症发作的病机关键。治疗上以疏肝清火为基本法则。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病的范畴,郁病是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主要以肝气郁结为核心,郁久可伤及五脏,累及肝心脾肾,使之功能失调。治疗上以疏肝解郁,理气通络为主。
2. 4 CAG的情志疗法
当患者看到胃镜病理报告,得知患有CAG,特别是重度CAG和/或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后,多有焦虑、忧郁、恐惧的表现,稍有不良刺激,即会诱发或加重其症状,久而久之使CAG病势缠绵,久治难愈,患者往往会失去继续治疗的信心,故在CAG的诊治过程中,既要关注疾病本身的生理病理变化,亦要关心忠者的心现状态,采用心身并治之法, 调治脾胃。初时可光予以心理疏导,多采用话言疏法,《灵枢?师传篇》中有云:“人之惜,莫不恶死而乐生, 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待,导之以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此法可减轻忠者的心理压力,使者调整好自身心态,心情开朗,信心充足地面对疾病,主动配合医生的诊治工作。
另外,《内经》中有提出情志相胜的情志治疗方法,即“悲胜思……恐胜喜:……喜胜忧……思胜恐……怒胜思”,此种治疗方法利用五行相胜的原理,用一种情志调节相应所克的情绪,从而达到较好的疗效。而清朝魏之L在《续名医类案》中收集了颇多心理治疗方面的医案,从中归纳发现心理治疗主要的方法有:移精变气、以诈治诈、行为满足、刺激治疗、情志相肿、言语开导、行为诱导、相反情绪治疗等。参古比今,相信可获知更多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自信的面对疾病
若患者表现出明鲜的抑郁、焦虑状态,西医方面可在治疗CAG药物的基础上酌情予以抗抑郁、抗焦虑药物。而在中医中药方而,则治疗适用广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情志药物治疗,《读医随笔?卷四》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痛。”可见情志祸贵乎调节。而朱丹溪有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有怫郁,诸病生焉。”可见防志疾病大多气机郁滞,升降失常这一共同的特点[10]。故可从肝论治CAG;,临床上在重视心理疏导的同时亦注意到调肝法的运用,在临床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结合疏肝、平肝、
清肝、泄肝、养肝、柔肝等法,提高中医药治疗CAG的疗效。
3.结语
精神/心理异常在CAG中出现较高的发病率,并表现多样化,从而降低了慢性胃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的心理治疗,在CAG的治疗方面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值得广大临床医师借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