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B型及C型骨折常涉及踝关节后踝,一般认为后踝骨折所累及关节面超过25%时,需要对骨折累及的后踝进行手术内固定。常用的方法是由前向后用拉力螺钉固定,要求螺纹要跨越骨折线加压。由于螺纹长度原因,往往会产生对后踝骨折难以加压固定。无头加压螺钉采用了特殊变螺距螺纹的设计,对后踝骨折块的加压因不受螺纹长度限制。
胫骨后踝骨折因解剖部位特殊,常伴有内外踝骨折,后踝的手术入路可随其他骨折开放复位的需要而定。通常,前内侧切口用于内踝骨折,后外侧切口用于固定胫骨后唇及外踝骨折。如果后踝骨折靠近内侧可以采取后内侧入路,以便同时固定内踝及后踝。此外也可在跟腱的后内或后外侧另做切口,以便行直接或间接复位。术前CT扫描可以精确显示后踝骨块大小和位置。通常三踝骨折。包括内踝、外踝及后踝骨折,常伴有下胫腓关节分离。三踝骨折中比较难以复位固定的是后踝骨折。现已一致认为后踝骨折累及胫骨下关节面20%一25%以上者,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否则有发生晚期创伤关节炎的危险。Raassch等[2]和Scheidt等[3]经实验证明。后踝骨折累及30%胫骨下关节面将造成踝关节背仲时距骨向后移位。
手术技巧
由于后踝骨折块总是通过下胫腓后韧带及后踝关节囊与腓骨骨折远段相连。因此切开复忙固定的合理顺序是:后踝、外踝、内踝。后踝骨折块较小时,叫使用螺钉自后向前固定;骨折块较大时,可选择白前向后或自后向前固定。清楚显露后踝关节并使其解剖对位是手术的关键。后踝骨折块类似三角形,底面为关节软骨面,斜面为骨折断端,后侧为后踝骨皮质。术中可行内踝向下延长切口。沿内踝骨折线向后剥离直达后踝骨折线;也可行外踝向下延长切口,此切口可清楚见到与后踝骨折块柑连的韧带和部分撕裂的关节囊。判断关节面是否完全对位,可根据后踝后侧皮质是否完全对位来确定。这种方法适用于累及胫骨下关节面较小的骨块,对骨折块累及胫骨下关节面大于l/4者。采用这种力法判断就有可能失误。为了确定关节面是否完全对位,可通过将内踝连同三角韧带向下翻转及向下牵引跟召而形成的空隙来观察。另外,也可在术中将患足跖面朝上,将距骨韧带连同外踝一并推向外侧,观察胫骨关节面缺损,将后踝复位并直视下见胫骨关节面完全对合后再固定后踝。后踝关节面对位良好后,可先在后踝骨块后侧骨皮质上作标记,如临时在后侧骨片上贯通两个针道通孔,然后再将外踝复位并固定,最后再按照上述两个针孔方向将螺钉拧入螺钉。此方法既可保证关节对位,又可避免螺钉误人关节内。术中摄小腿外旋位x线片,可协助观察后踝对位情况。一般透视下先经皮由后向前打入导针,导针由踝关节前方穿出,根据后踝骨块大小选择合适直径与长度的无头加压螺钉,由前方沿导针向后拧入,当螺钉顶端进入后踝骨块时,用空心钻头尾部由后侧沿导针向前顶压后踝骨块,这样可以让螺钉拧入时对骨折端进行加压。螺钉至少要用两枚。
与一般加压螺钉的优势对比
后踝骨折固定,骨块加压对稳定骨折恢复功能尤为重要,通常空心加压螺钉对骨折加压条件是要求螺纹必须跨越骨折线,但后踝骨折块一般较小,螺钉螺纹跨越骨折线困难,如果由后侧通过后踝骨块由后向前打入螺钉,一方面操作暴露较深,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骨块碎裂。无头加压螺钉是通过变螺距加压,理论上只要螺钉前端一旦进入骨块,加压就开始了,所以使用该螺钉由前方拧入固定后踝骨块,可以不去考虑后踝骨块大小,为螺钉固定带来很大的操作便利。
并发症的预防
踝部软组织覆盖较薄弱,内置物常位于皮下,有出现钉尾外露的风险。骨折复位及固定应尽量避免对软组织的干扰,内置物螺钉应尽量埋于骨内,无头加压螺钉操作时不难将钉头埋于骨面下方。
无头加压螺钉在踝关节后踝骨折中应用,具有使用方便,对骨折块加压能力强,不失为固定后踝骨折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