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是常见的颈椎损伤,致死率为4%~11%,占所有颈椎骨折的10%~20%。齿状突起自枢椎椎体,因其形状而得名。齿状突具有不规则的解剖学形态以及与寰椎间的独特的解剖关系,属中医的旋台骨范畴。
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明确的外伤史,如车祸、高处跌落、平地跌倒等。 枕颈部疼痛是齿状突骨折最常见的症状。也可见枕大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头颈部不稳,呈强迫体位。患者常常以手扶持头部。一部分患者可见上肢无力、下肢僵硬等,或出现迟发性脊髓病。
对于齿状突骨折的可疑患者首先进行颈椎前后位、侧位及张口位X线平片检查。由于枕颈结合部周围解剖结构的遮挡,X线平片对一部分齿状突骨折并不敏感。因此,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应进行CT薄层扫描,并对轴面CT进行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以免遗漏上颈椎的骨性损伤。对有神经损伤的患者,或基于齿状突骨折是否合并寰椎横韧带损伤的考虑,应进行颈椎MRI检查,以评估寰椎横韧带的完整性。
一般将齿状突骨折分为三型(Anderson-D'Alonzo分型):
Ⅰ型是齿状突尖部骨折,为齿状突尖韧带和一侧的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形撕脱骨折,较为少见。
Ⅱ型是指涉及齿状突颈部的骨折,此型骨折最为常见并且不稳定,可见向前或向后移位。
Ⅲ型是指延伸到枢椎椎体的骨折,骨折端下方有较大的松质骨基底,骨折线常涉及一侧或两侧的枢椎上关节面。
ⅡA型,即部分Ⅲ型骨折为齿状突基底的粉碎骨折并伴有游离骨片,这种骨折的亚型被称为ⅡA型。
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的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率为42%-72%,且同时存在潜在的寰枢椎不稳定,一旦发生移位就可能导致脑干、脊髓等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严重的四肢瘫痪、呼吸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所以,应根据齿状突骨折的类型、移位及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积极而恰当的治疗措施。
一、非手术治疗
对于任何怀疑有齿状突骨折的患者,首先都应该对颈椎予以临时固定,一般以较硬的颈围固定,在搬运、检查的过程中保持固定。
<<医宗金鉴>>:“旋台骨,又名玉柱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此骨被伤,共分四证:一曰从高坠下,致颈骨插入腔内,而左右尚活动者,用提项法治之。一曰打伤,头低不起,用端法治之。一曰坠伤,左右歪斜,用整法治之。一曰仆伤,面仰头不能垂,或筋长骨错,或筋聚,或筋强,骨随头低,用推、端、续、整四法治之。”
对于没有移位的齿状突骨折,一般采用Halo架或头颈胸石膏固定8-12周。对于有移位的齿状突骨折,应予以颅骨牵引,牵引重量逐渐增至3kg左右,最重不超过5kg。对于前脱位的患者,头颈双向牵引更易使其复位。牵引过程中需随时床边照片了解复位情况,以免过度牵引,发生危险。当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后,在牵引状态下予以Halo架或头颈胸石膏固定8-12周。
二、手术治疗
1、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术
适应症:齿状突骨折Ⅱ型及ⅡA型,特别对于Ⅱ型骨折有下列情况者,骨折分离向后移位,或移位>4mm,成角>30°,年龄>40岁,多发伤,保守治疗后仍骨不愈合。
手术目的:恢复解剖序列,直接对骨折处加压固定;保留寰枢椎关节运动;早期功能锻炼。
2、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
适应症: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
手术目的:稳定并将寰枢关节融合在解剖位置。
三、中医辨证施治
《医宗金鉴》又载:“凡治者临证时,问其或坠车马b伤,或高处坠下折伤,或打重跌倒。再问其或思饮食,或不思饮食,或四肢无伤,而精神不减,或精神短少,或能坐起行走,或昏睡不语,或疼痛不止,瘀聚凝结,肿硬筋胀。皆宜内服正骨紫金丹,外敷万灵膏,并洗海桐皮汤,灸熨定痛散。”无合并脊髓损伤齿状突骨折,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合并脊髓损伤者,参照脊髓损伤的辨证施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