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05日 苏州日报 作者: 王姚余
耐药已成为目前乙肝治疗领域最大挑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10万的乙肝患者在治疗时发生耐药。耐药情况一旦发生,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引起病情反复,而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也会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市五院肝病研究所所长童福易认为,慢性乙肝患者第一次治疗最好选择既强效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肝病科童福易
耐药影响疗效
“原先还治疗得好好的,怎么一下子没用了呢? ”耐药这个难题正困扰着不少乙肝患者,同时也使乙肝治疗面临挑战。
耐药不仅使患者身体再次“受伤”,心理方面的负担也很重。不少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忧心忡忡、失眠等情况。严重的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进入恶性循环。据调查,这类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接近100%,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焦虑。患者十分担心疾病复发:63.3%的患者担心疾病传染给家人,60%的患者担心工作能力下降,38.3%担心长期治疗造成家庭经济负担,30%担心拖累家人,26.7%担心因患传染病被人远离。
由于耐药可使病毒反弹和病情加重,使患者无法学习、工作、婚育,这不仅对患者,也给家人蒙上了阴影。耐药发生之后,会使治疗费用大大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更为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
病毒变异引起
耐药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市五院肝病研究所所长童福易说,病毒耐药主要发生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一开始,患者体内可能只有少量变异的病毒株。尽管这些病毒对药物抵抗力强,但其复制能力比野生病毒株差。因此,体内的野生病毒株仍占“优势”。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对药物敏感的野生病毒株被打得“落花流水”,而耐药的变异病毒株凭借自己的抵抗力“躲过”了药物
攻击,得到复制机会,成为体内的“优势”株。这时,患者肝功能就会出现反弹,导致临床耐药的发生。
病毒基因变异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也可由药物诱导产生。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变异属于必然。“但这并非灾难,只要积极应对,可以将耐药问题的风险降至最低”童福易说,一旦发生耐药,患者一定要把情况告知专科医生,医生会根据耐药病毒基因测序的结果,为患者选择还没有产生耐药的那些药物进行治疗。
需定期检查
什么是耐药呢?童福易说,患者如果在治疗前期疗效不错,血清乙肝病毒DNA一度被抑制,病毒载量明显下降,但在继续治疗过程中病毒载量又慢慢升上来,与下降的最低值相比升高了10倍以上,并经再次复查证实,这就意味着病毒耐药发生,医学上称之为病毒学突破。
据了解,如果病毒载量突然上升超过2个数量级或是高于治疗前水平,就称为病毒反跳。如果病毒载量慢慢上升的同时,血清转氨酶水平也升至正常水平以上,这说明病毒复制增加的同时,肝脏还发生炎症,医学上称之为生化学突破。
治疗期间,需要定期观察耐药情况,一般来说,检查间隔时间是3个月至半年,主要化验检查血清乙肝病毒DNA水平、耐药基因序列以及肝功能。目前,市五院可以利用PCR扩增乙肝病毒DNA多聚酶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可检测乙肝病毒耐药基因。
用药有讲究
“为预防耐药的发生,治疗一定要选择专科医生”,童福易介绍,治疗首先要使用强效的抗病毒药物,快速持续抑制病毒载量至不可测水平。病毒耐药的发生与病毒抑制程 度密切相关,减少耐药发生率首先是减少血液中病毒的数量,或者尽可能降低病毒载量。病毒复制越低,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越小,耐药率的发生也就越低。
选择具有高耐药基因屏障的抗病毒药物也很关键。“耐药基因屏障”好比一堵墙,1个位点发生变异的几率大概为5万分之一,而3个位点同时发生变异的几率则在一千万分之一左右。初始治疗应选择抗病毒活性强、低耐药的药物,这已经是当今国际医学界对慢性乙肝治疗的共识。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抗病毒治疗3个月至6个月疗效不明显,需要考虑及时调整方案,更换其他药物治疗;不要用一段时间拉米夫定,又换成阿德福韦,过一段时间又换成恩替卡韦;不要盲目联合用药。
在治疗之前,患者应了解治疗全过程,掌握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要随意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