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尽管临床辨证分型多种多样,但痹证发病时不外阴阳两端。故本文化繁为简,将RA发病时的中医证型分为风寒湿痹证和风湿热痹证两种类型。并通过分析RA患者出生运气禀赋和发病时运气病性以及主客气探讨五运六气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收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2014年5年间病例资料完整的RA患者102例。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2.1研究方法 以R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表现将RA初次发病的中医证型分为风寒湿痹证和风湿热痹证两种类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两种中医证型与RA患者的出生运气体质和发病流年运气的相关性。
1.2.2运气的确立以及统计对象:根据RA患者生日及初次发病时间确定出生运气体质和发病流年运气情况,即岁运、司天或在泉之气、主气和客气;分别统计两种中医证型的RA患者的出生和发病时的岁运、司天或在泉之气、主气和客气出现的频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双侧统计检验方法,P<0.05提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一般情况 RA患者102例,其中属于风寒湿痹证型的有50例(占49.0%),其中女性45例,男性5例,平均发病年龄44±19.9岁;属于风湿热痹证型的有52例(占51.0%),其中女性39例,男性13例,平均发病年龄42.5±18.6岁。两组资料比较,风湿热痹证型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P<0.05),两组发病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出生/发病岁运比较结果 两组10种岁运情况(太木-少木-太火-少火-太土-少土-太金-少金-太水-少水)无论是出生岁运还是发病岁运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两组出生六气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两种中医证型RA患者出生六气频次及百分率比较
出生六气 风寒湿痹组(例/%) 风湿热痹组(例/%) P值
厥阴司天-少阳在泉 5(10.0%) 6(11.5%) 0.802
少阴司天-阳明在泉 6(12.0%) 15(28.8%) 0.021*
少阳司天-厥阴在泉 3(6.0%) 11(21.2%) 0.026*
太阴司天-太阳在泉 8(16.0%) 3(5.8%) 0.096
阳明司天-少阴在泉 15(30.0%) 13(25.0%) 0.572
太阳司天-太阴在泉 13(26.0%) 4(7.7%) 0.013*
注:*P<0.05,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即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的简称,余同理。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风湿热痹组出生六气为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燥热)、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风火)的RA患者显著多于风寒湿痹组(P<0.05< span="">);而出生六气为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寒湿)则相反(P<0.05< span="">)。余3种出生六气情况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根据“三五体质”学说[1],出生六气之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与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同属“风火”体质,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与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同属“燥热”体质,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与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同属“寒湿”体质,故将其合并统计如下(见表2):
表2 两种中医证型RA患者三类出生运气体质频次及百分率比较
出生运气体质 风寒湿痹组(例/%) 风湿热痹组(例/%) P值
风火体质 8(16.0%) 17(32.7%) 0.05*
燥热体质 21(42.0%) 28(53.8%) 0.231
寒湿体质 21(42%) 7(13.5%) 0.001**
注:*P=0.05 **P<0.01< span="">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风湿热痹组出生运气为“风火”体质的RA患者多于风寒湿痹证组(P=0.05),而风寒湿痹组出生运气为“寒湿”体质的RA患者显著多于风湿热痹证组(P<0.01)。
2.4 两组发病流年六气比较 结果见表3。
表3 两种中医证型RA患者发病流年六气频次及百分率比较
发病六气 风寒湿痹组(例/%) 风湿热痹组(例/%) P值
厥阴司天-少阳在泉 14(28.0%) 15(28.8%) 0.925
少阴司天-阳明在泉 8(16.0%) 11(21.2%) 0.504
少阳司天-厥阴在泉 5(10.0%) 11(21.2%) 0.122
太阴司天-太阳在泉 8(16.0%) 4(7.7%) 0.193
阳明司天-少阴在泉 5(10.0%) 6(11.5%) 0.802
太阳司天-太阴在泉 10(20.0%) 5(9.6%) 0.139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从单一流年六气分析,两组发病流年六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若从六气流年属性相同分析,RA发病六气流年之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与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同属“风火”性质,余以此类推,亦有“风火”、“燥热”和“寒湿”三种性质。故将RA发病时相同属性之流年六气合并统计如下(见表4):
表4 两种中医证型RA患者三类发病流年运气属性频次及百分率比较
发病流年六气属性 风寒湿痹组(例/%) 风湿热痹组(例/%) P值
风火性质 19(10.0%) 26(11.5%) 0.222
燥热性质 13(12.0%) 17(28.8%) 0.458
寒湿性质 18(6.0%) 9(21.2%) 0.032*
注:*P<0.05。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风寒湿痹组发病时流年六气为“寒湿”性质的RA患者显著多于风湿热痹组(P<0.05)。
2.5 两组出生/发病主气或客气比较结果 两组出生主气或客气(各6种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发病主气(6种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发病客气比较,少阳相火在风寒湿痹组出现4频次(占8%),在风湿热痹组出现16频次(占30.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余5种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五运六气与体质和发病是存在相关性的,也必然影响患病时的证候类型[2]。五运六气是方证病机中的一个辨证要素,在分析方证病机时要考虑运气的转换、更迭,以做到“无失气宜”[3]。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时的证候类型亦无不例外的受到个体出生运气禀赋和发病时的运气的影响。风湿病因岁运更迭、司天在泉转化以及主客气变换而出现病情时轻时重、易于复发或有自愈倾向[4]。
岁运又称中运、大运,以年干为单位统管全年的五运之气,能反映全年的气候特征、物化特点及发病规律等情况[5]。但从岁运单因素分析,本研究中没有得出岁运的的变化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证候类型产生较大影响的结论。当然,在具体分析病例的时候不能单独分析岁运,而是要综合运和气进行分析,如是“运盛气衰”还是“气盛运衰”、是“运气同化”还是“运气异化”等。因限于病例数,本研究未能对运气相合对RA中医证型的影响作出统计分析。
既往研究发现,湿、寒、风、热(火)、燥等运气禀赋因素可能在RA的发病当中起着一定的作用[6]。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出生六气为“风火”或“燥热”体质的RA患者发病时中医证型以风湿热痹多见,而“寒湿”体质的RA患者则以风寒湿痹证型多见。说明出生运气体质对RA患者中医证型的形成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分析RA患者的出生运气体质有助于判断发病时的中医证型,这对于临床判断RA中医病机、证候及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发病流年六气统计分析,“寒湿”性质的年份更易导致RA患者发病时的中医证型为风寒湿痹。故《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论述了适逢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时可出现“其病湿下重”,“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萎不收”;若逢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可出现“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关节禁固,腰椎痛”。虽然“风火”或“燥热”性质的年份风湿热痹证型所占的百分比要高于风寒湿痹证型,但本研究没有得出这些年份更易导致RA患者发病时的中医证型为风湿热痹的结论。尽管如此,发病流年运气对RA中医证型的判断亦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从出生/发病主气或客气分析,少阳相火发病流年客气在RA患者风湿热痹证型中起到较大的作用。说明发病流年客气对RA特定中医证型的形成亦有一定的影响。其他出生/发病主气或客气似对RA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不大,但本研究由于病例数有限,未能进一步探讨客主加临对RA发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从出生运气看,出生运气为“风火”或“燥热”体质的RA患者易于形成风湿热痹证型,而“寒湿”体质的RA患者更易于形成风寒湿痹证型;从发病流年运气看,RA患者在“寒湿”年份更易于导致发病的中医证型为风寒湿痹。至于出生运气体质为“风火”或“燥热”的RA患者在“寒湿”年份发病更易于形成哪种中医证型,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少阳相火发病流年客气在RA患者风湿热痹证型的形成中亦有较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