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EBV)所致,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喉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小儿期常见,6岁以下幼儿常表现轻症,甚至隐形感染。
EBV属疱疹病毒群。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EBV有五种抗原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EB病毒普遍存在于人群中,在生命早期即受感染,但症状不明显。健康人群中约为15%带毒。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4~15天,一般为10天。起病急缓不一。约半数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咽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出汗、呼吸急促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一)、发热:热型不定。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二)、淋巴结肿大:几乎每一例都有,淋巴结急性肿大为本病的特征之一,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数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滑车淋巴结肿大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三)、咽颊炎: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四)、肝脾肿大:约20%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区压痛,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少见。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偶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五)、皮疹:约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
(六)、神经系统症状: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90%以上可恢复。
病程多为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一般为良性,有自限性,预后良好,除对EB病毒防御缺陷或有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外,大多能完全恢复。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①发热; ②咽炎; ③淋巴结肿大; ④肝脾肿大; ⑤ 皮疹。
实验室检查:
①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多,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②嗜异凝集试验阳性;③抗EB 病毒抗体VCA-IgM 阳性。
除外传单综合征:周围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但嗜异凝集试验阴性。
具备上述“1”中任何3 项,“2”中任何2 项,再加“3”可确诊。
三、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约30%患者可并发咽部细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炎。
(二)、泌尿系统: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类似肾炎的变化,病变多为可逆性。
(三)、心血管系统:并发心肌炎者约占6%,心电图示T波倒置、低平及P―R间期延长。
(四)、神经系统:很少的患儿可以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五)、消化系统:主要是肝酶增高,可有黄疸等。
四、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如无并发症预后大多良好,病程1-2周。但也可反复,少数恢复缓慢,如低热、淋巴结肿、乏力等,可达数周甚至数月之久。本病病死率仅1-2%,因并发中枢及周围神经麻痹引起呼吸衰竭所致;其他少数死于并发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肝炎和播散性淋巴增生性疾病。
五、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以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为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