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医院,无论在门诊还是在病房,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不少这样的患者,他们有着与现实状况不相符的持久性或阶段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明显的胸闷、胸痛、心悸等各种各样躯体不适的症状,但做各种相应的检查,却找不到与症状相符的器质性疾病或者原发的器质性疾病,且自我症状与疾病严重程度不相符。患者常因不适的躯体感知或伴有其他躯体症状而于发病的第一时间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急诊科、神经内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等。由于目前大部分医生对本病缺乏认识, 多按躯体疾病查治,往往极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疾病。
极度恐惧紧张,原来是焦虑症
37岁的王先生是一家合资企业的部门经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因销售业绩不佳,他的心理压力剧增,心情烦躁,经常失眠。一个多月前的一个夜晚,他半夜突然惊醒后感到极度恐惧、紧张、大汗淋漓伴有明显的胸闷、气短、窒息感、头晕,心痛,胸前区压榨感、心跳加快,颤抖,有濒死恐惧和失控感等痛苦体验。120出诊送到医院急诊科,应用硝酸酯类、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仍有较频繁发作,但发作间歇期精神、体力基本正常,除因害怕再次发作外,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不同程度焦虑、失眠。 经心电图、血生化全套项目、血尿常规、胸部X线以及心脏多普勒超声等多方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此后,他一直闷闷不乐,反复出现明显胸痛、发作性胸闷, 在1个月内有了3次惊恐发作的经历,每次发作就急忙就诊于急诊科、心内科。他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十分痛苦,总害怕再发作,反复到医院进行各种检查却没发现任何的问题。几经周折,最后辗转到医院的临床心理科门诊,医生诊断他为惊恐发作,给于抗焦虑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病情稳定,随访半年未复发。
焦虑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焦虑症即通常所称的焦虑状态,全称为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
焦虑症最突出的症状是焦虑,是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这种病在国外很普遍。我国诊断的神经衰弱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西方国家也被诊断为焦虑症。发病于青壮年期,以40岁以前发病为多见。
焦虑状态时,人往往易怒、紧张不安,有恐惧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下降、难以入睡、失眠;伴随身体症状,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疼痛、出汗、消化不良、肠胃功能紊乱。焦虑是一种心理现象,适度焦虑是有益的而过度焦虑则会成为一种疾病。
一般被认为的焦虑可细分为不同的病症,如惊恐障碍、社交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广泛焦虑、强迫症,但他们都有一些相同的症状。一般将焦虑分为两种类型: 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症。其临床表现不尽一致。
急性焦虑者,起病突然,患者有一种说不出的内心紧张、恐惧感。发作时病人可极度恐惧、紧张、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瞳孔扩大、大汗淋漓、晕眩昏厥、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悸,剧烈的心跳甚至感到“心脏跳到嗓子眼”,大小便紧迫感,四肢发麻,甚至不能控制地发抖出汗,病人惊恐万分,犹如“大难临头”或“死亡将至”、“失去自控能力”的体验, 有濒死感。一般10分钟达到高峰,持续20至30分钟。常会突然发生,自行缓解。患者 在 1个月内至少有 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 1个月。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竞争的加剧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压力之下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若是性格敏感、又过分注重自身变化,就特别容易出现“急性焦虑”,这种疾病近年来呈快速增长趋势,以中青年人居多。
急性焦虑者其症状与心梗阻、心绞痛很像,发作时 患者会感到莫名的恐惧,由于还伴有心脏 疼痛、胸口憋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常常给人一种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假象。常易误诊为心脏病等急性躯体疾病。如果病人常常出现心脏突然疼痛、全身大量出汗,甚至极度恐惧、紧张、呼吸困难,心跳极快甚至感到“心脏跳到嗓子眼”,到医院检查,心脏却没问题,就要考虑由于“高压”引起的急性焦虑。
慢性焦虑者,较急性焦虑更为常见,与外界不相称的紧张不安、恐惧惊慌的情绪,伴有躯体不适的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患者的社会功能常常受损,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病程至少已6个月。
焦虑症轻的患者,常常不能面对各种社交场合失去朋友,容易丧失学习、工作、升迁机会。严重者可影响家庭关系,甚至可以导致功能残疾。
焦虑症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1、心脏疾病:惊恐发作时出现的胸痛、心悸、出汗等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通过查体、发作时间、诱发因素及心电图检查可以鉴别。值得注意的是二尖瓣脱垂时可伴惊恐发作。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伴发的焦虑症状,经过治疗,焦虑症状随甲状腺功能的恢复而改善。持续存在的焦虑,应考虑为慢性焦虑症。
3、癔症:癔症的情感发作易与惊恐发作相混淆,前者具有浓厚情感色彩,哭笑无常,情绪多变;后者以强烈而不能自控的焦虑、紧张为主要特征。
4、抑郁症:常伴有焦虑。抑郁症以情绪低落、兴趣索然,自我感觉不良、自我评价低,能力降低及消极观念等为主;焦虑症则以预感到未来不幸或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而紧张、恐惧。
焦虑症易误诊为:①心肌炎:但没有心肌酶谱的改变;②阵发性心动过速:原因不明;③心脏神经官能症;④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⑤更年期综合征;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包括心脏、胃神经症、各器官神经症;⑦神经衰弱。
焦虑症应如何的治疗?
目前焦虑症公认的最有效治疗措施为药物治疗,主要为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类)和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传统的抗焦虑药物为苯二氮类,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虽然苯二氮类是治疗焦虑的常用药, 但由于这类药物可以引起过度镇静、易成瘾、容易出现戒断症状和精神运动性损害等,已经不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安全性较好的新型抗抑郁药,即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亦可选用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双重作用的抗抑郁药,如黛力新。
焦虑症的治疗还可积极辅予心理治疗。①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要以同情的心情去关心体贴患者,对疾病的性质加以科学的解释,使患者认识疾病的本质,解除其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②精神分析治疗:因为精神分析学把焦虑症的起因归结为压抑的无意识冲突,所以,焦虑症的精神分析治疗,就是帮助患者领悟出他们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③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技术。④认知治疗: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⑤鼓励病人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包括听轻松音乐、打球、跳舞,能迅速减轻焦虑。
【相关链接】
焦虑就在我们身边......
焦虑症是综合医院的常见疾病,已成为发病率高、识别和诊断率低、未治率高、危害公众健康、引起严重的功能损害和社会负担的疾病。
近1/4的综合医院就诊病人出现焦虑/抑郁症状。该项资料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飚教授进行的一项名为《中国城市非精神科病人抑郁、焦虑及抑郁合并焦虑症状患病率研究》的调查。通过对北京、成都、广州、上海12家三级综合医院的神经科、消化科、心血管科和妇产科四个综合科的病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焦虑普遍存在于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病人中,20%-25%的病人出现焦虑/抑郁症状,且女性患者发病率高于男性。
―――综合医院焦虑诊断率和治疗率很低。焦虑症患者正确诊断率仅为0%-5.7%,抗焦虑治疗率也仅为0%-5.7%。
综合医院焦虑症的普遍存在,意味着综合医院的医生应该充分考虑到焦虑的存在,并且在早期鉴别诊断中将其筛查出来,从而减少病人的痛苦和死亡危险。
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是一种医生常用焦虑量表,它能很好地衡量治疗效果,一致性相当好、长度适中、简便易行,适用于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包括14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即:(0)为无症状;(1)轻;(2)中等;(3)重;(4)极重。
1. 焦虑心境:担心、担忧,感到有最坏的事情将要发生,容易激惹。
2. 紧张:紧张感、易疲劳、不能放松、易哭、颤抖、感到不安。
3. 害怕:害怕黑暗、陌生人、一人独处、动物、乘车或旅行及人多的场合。
4. 失眠:难以入睡、易醒、睡得不深、多梦、梦魇、夜惊、醒后感疲倦。
5. 认知功能: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差,或称记忆、注意障碍。
6. 抑郁心境:丧失兴趣、对以往爱好缺乏快感、忧郁、早醒、昼重夜轻。
7. 肌肉系统症状:肌肉酸痛、活动不灵活、肌肉抽动、肢体抽动、牙齿打颤、声音发抖。
8. 感觉系统症状:视物模糊、发冷发热、软弱无力感、浑身刺痛。
9. 心血管系统症状:心动过速、心悸、胸痛、血管跳动感、昏倒感、心搏脱漏。
10. 呼吸系统症状:胸闷、窒息感、叹息、呼吸困难。
11. 胃肠道症状:吞咽困难、嗳气、消化不良(进食后腹痛、胃部烧灼痛、腹胀、恶心、胃部饱感)、肠鸣、腹泻、体重减轻、便秘。
12. 生殖泌尿系统症状:尿意频数、尿急、停经、性冷淡、过早射精、勃起不能、阳萎。
13. 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口干、潮红、苍白、易出汗、易起“鸡皮疙瘩”、紧张性头痛、毛发竖起。
14. 会谈时行为表现:(1) 一般表现:紧张、不能松弛、忐忑不安、咬手指、紧紧握拳等。(2) 生理表现:吞咽、打呃、安静时心率快、呼吸快(20次/分以上)等。
结果分析:
总分 >14分,可以认为是有肯定的焦虑;>7分,可能有焦虑;<6分,没有焦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