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与中医惊悸病的关系
现代中医内科学教科书和许多大型参考书均约定俗成地把“惊悸”归入心悸或心律失常疾病。我们通过复习相关文献,认为中医学中的惊悸病属神志病范畴,与焦虑症的关系尤为密切,现探讨如下。
一、惊和悸的基本含义与焦虑情绪的表现相似
在中国的文字学中,惊从马,敬声,本义为马受惊。如《说文》说:“马骇也。”《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襄子至桥而马惊”。引申义又包括如下数种。
①惊动、震惊,如“宫庭震惊”(《楚辞・招魂》),“其生若惊”(《吕氏春秋・慎大》),“震惊百里”(《易・震卦》);
②惊慌、恐惧,如“秦王惊,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闻人声亦惊起”(《石钟山记》);
③纷乱,如“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吕氏春秋》),“细尘障路起,惊花乱眼飘”(北周・庾信《侠客行》)。此外,惊还有惊恍(惊慌,害怕)、惊怖(惊慌恐怖,惊吓)、惊疑(惊慌疑惑)、惊嘬嘬(非常提心、害怕的样子)、惊怖惕息(战战兢兢、恐惧不安的样子)等表示害怕、恐惧的词语。
悸,形声,从心,季声,本义为害怕,心惊肉跳。如“悸,心动也”(《说文》);“惶悸兮失气”(《楚辞・悼乱》),注:“悸,惧也”;“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此外,悸也有悸震(震惊)、悸颤(怕得发抖)、悸心(心怀恐惧)、悸怖(恐惧)、悸恐(犹惶恐)、悸悚(恐惧)、悸罔(惊恐迷乱) 等表示害怕、恐惧的词语。
惊与悸合在一起组成“惊悸”一词,意为:惊慌而致心悸,十分担心害怕。如“仰惟爵高宠厚,俯思自效,忧深责重,惊悸累息,如临于谷”(《后汉纪・献帝纪五》);“臣狂失心,惝U惊悸”(《新唐书・李v传》);“猿啼虎啸,令人惊悸”(《苹野纂闻・终南勇士》);“多情的女孩子,被她朋友的痛苦吓住了,她显得比道静更加惊悸不安”(《青春之歌》)。
焦虑情绪是焦虑症首要的、必备的临床表现,以害怕、恐惧为核心症状。例如,在惊恐发作中表现为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仿佛窒息将至、疯狂将至。在广泛性焦虑症中表现为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无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或精神紧张。可以看出,尽管惊、悸、惊悸、焦虑的提法不同,但均以“害怕”、“恐惧”为基本含义。
二、惊悸病与焦虑症的临床表现相似
“惊悸”的病名由《金匮要略》首次提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宋代陈无择首次将惊悸分为“惊悸”和“忪悸”,严用和《济生方》改“忪悸”为“怔忡”。暂且不论中医学中的“惊悸”病是否一定出现心脏的急剧跳动,但肯定涉及“害怕”“恐惧”等神志症状,并常与失眠等其他神志症状互为主从。
首先,精神惶恐、坐卧不安、甚或神志恍惚是“惊悸”病的常见表现。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惊悸,则因事有所大惊……遂使惊悸,名曰心惊胆寒”;《杂病源流犀烛》载:“惊者……触而易惊也。悸者,心痹病也。非缘外有所触,自然跳动不宁”;《血证论》明确指出:“悸者,惧怯之谓。惊者,猝然恐惕之谓”;《医方考》亦云:“怔忡者,心中惕惕,恍惚不安,如人将捕之状也。”
其次,惊悸多与失眠、多梦同时出现。例如,《中藏经》记载:“胆者中正之腑也,号为将军……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实则伤热,热则惊悸,精神不守,卧起不宁”“(心病)虚则多惊悸,惕惕然无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一作善)悲,时眩仆。心积气,久不去,则苦忧烦,心中痛,实者喜笑不息,梦火发。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太平圣惠方》记载:“夫胆虚不得睡者,是五脏虚邪之气干淫于心。心有忧恚,伏气在胆,所以睡卧不安,心多惊悸,精神怯弱,盖心气忧伤,肝胆虚冷,致不得睡也。”
《圣济总录》记载:“治肝胆虚寒,夜间少睡,睡即惊觉,心悸,神思不安,目昏,心躁,肢节萎弱。补肝,去胆寒,和气。五补汤方”“治胆虚睡卧不安,精神恐怯,酸枣仁丸方”“治胆虚冷,头痛心中惊悸,睡卧不安,常如人将捕之,精神不守,五味子汤方”“治胆虚冷,精神不守,寝卧不宁,头目昏眩,恐畏不能独处,山蓣丸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定志圆)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恍惚振悸,忧愁悲伤,差错谬忘,梦寐惊魇,恐怖不宁,喜怒无时,朝差暮剧,暮瘥朝剧”“(平补镇心丹)治丈夫妇人心气不足,志意不定,神情恍惚,夜多异梦,忪悸烦郁,肾气伤败,血少气多,四肢倦怠,足胫酸疼,睡卧不稳,梦寐遗精,时有白浊,渐至羸弱”“(龙齿镇心丹)治心肾气不足,惊悸健忘,梦寐不安,遗精,面色少华,足胫酸疼”。
有研究者通过查阅“不寐”和“惊悸”的古代文献发现,二者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分别都有独立的内容,但是二者常常是互为主从的关系。对134种历代医籍、医案有关不寐资料的统计结果显示,失眠合并有惊悸不安症状者占37.4%。
现代医学之焦虑症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常有恐慌的预感,终日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坐卧不宁,似有大祸临头之感;常表现出过分的警觉,对外界刺激敏感,易于出现惊跳反应;难以入睡,睡中易惊醒;情绪易激惹;常有心动过速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出现。有研究表明,在失眠患者中存在中重度焦虑的占54%。提示失眠与焦虑症亦存在互为主从的关系。
不难看出,中医学中的惊悸病与焦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相似的,均表现出紧张害怕,对外界刺激敏感,容易受到惊吓,并常常伴有失眠等神志症状。
退一步说,即使把惊悸理解成因害怕而出现的心脏急剧跳动,它与焦虑症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因为在急性焦虑中,心动过速是其首要的表现,占100%;在广泛性焦虑中,心悸胸闷的发生率为72.4%。此外,由于焦虑症患者存在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而容易出现心律变异,导致焦虑症在临床上被误诊为心律失常的病例频频发生。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惊悸病与焦虑症存在一定关系。
三、惊悸病与焦虑症在治疗方面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从历代医家对惊悸病的治疗看,安神法是惊悸病的主要治法,安神药是惊悸病治疗的必用药物。如宋・严用和《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云“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治宜“宁其心以壮其胆气”,选用远志丸作为治疗方剂。又如《医学心悟・不得卧》中云:“有惊恐不安卧者,其人梦中惊跳怵惕是也,安神定志丸主之。”现代研究发现,远志丸、安神定志丸方中的安神药远志具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从另一角度看,现代的抗焦虑药物如帕罗西汀、劳拉西泮、丁螺环酮等能使紧张不安、害怕、恐惧等神志症状减轻或消失,从中医药角度当然也可纳入安神药范畴。此外,治疗焦虑症的中药制剂亦基本上含有安神药。例如,治疗焦虑症有明显疗效的抑虑康胶囊含有远志、郁金、石菖蒲、牛黄、酸枣仁等安神药,五心宁心汤的组成以安神药(炒酸枣仁、竹叶心、莲子心、首乌藤、珍珠母等)为主药。因此,中医学中的惊悸病与焦虑症在治疗方面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四、小结
通过上述探讨可知,惊、悸和惊悸的基本含义为“害怕”“恐惧”,中医学中的惊悸病是一种以“害怕”“恐惧”为主要表现,并常伴有失眠等其他神志症状的神志病,与焦虑症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临证时切不可把中医学中的惊悸病简单地理解为心悸或心律失常疾病。同时,明确了惊悸病与焦虑症的密切关系有助于为焦虑症的中医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