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与中医奔豚气病
中医文献中的“奔豚”有两种含义,一为“肾积”所致,以“不得前后”“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为主要临床表现,颇似现代的肠梗阻。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马莳注:“及为奔豚,以肾邪渐积而成也,为足不收,以肾气行于足也,为不得前后,以肾通窍于二便也。”《素问・骨空论》记载:“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难经・五十六难》云:“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
二是由七情之惊、恐所致以及发汗、烧针等误治所致,临床以“气上冲胸、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腹痛”“往来寒热”“脐下悸、心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如《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贲豚气候》记载:“夫贲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事所惊,如人所恐,五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贲豚之状。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心结痛,温温欲欲呕,此忧思贲豚之状。”尽管巢氏所论之奔豚,包括了肾积之论,但从文中的症状描述看,“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是典型的神志病表现,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甚为常见,巢氏将本病分为惊恐奔豚与忧思奔豚,对指导本病的诊治具有一定意义。清代名医张璐对奔豚之“肾积”提出了质疑,在《张氏医通》中谓:“奔豚虽曰肾积,而实冲脉为患。……设泥奔豚为肾积而用伐肾之剂则谬矣。”提示奔豚病是功能性病变,也即仲景所谓之“奔豚气病”。
急性焦虑症(惊恐发作)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强烈不适,如胸闷、气透不过来的感觉、心悸、出汗、胃不适、颤抖、手足发麻、濒死感、要发疯感或失去控制感,严重者出现奔走喊叫,每次发作约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可自行缓解。与上述之“奔豚气病”中的表现非常相似。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癫痫患者亦呈类似表现,如癫痫中的复杂部分性发作中的内脏感觉性发作,常表现为自感腹部或胸部有一股热气向头部方向上升,还可有心悸、腹痛、肠鸣、急便感等;情感障碍发作,常表现为恐惧、焦虑、不安、愤怒、忧郁或欣快等。临床可根据有无意识丧失来鉴别,发作时意识清晰,发作后能回忆者为惊恐发作;发作时意识丧失,发作后不能回忆者为癫痫。
再从仲景创制的治疗奔豚气病的几首方剂看,方中均具有镇静成份,对复杂部分性癫痫和焦虑症之惊恐发作的治疗均非常合适。如桂枝加桂汤中的主药芍药中的白芍总甙(TGP)50mg/(kg・d)灌胃连续7天,不仅可延长正常大鼠慢波睡眠的持续时间,并能使咖啡因诱导的失眠大鼠睡眠各参数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还可明显延长游泳大鼠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总时间。肉桂中含有的肉桂醛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桂枝可以缓解焦虑发作时的惊恐、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出汗等作用,对治疗焦虑障碍具有良好的作用。
因此,中医学之“奔豚气病”除与少部分复杂部分性癫痫有一定联系外,与焦虑症中的惊恐发作关系密切。
相关文章